|
急性脑损伤后继发性脑肿胀和脑水肿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
|
3mm×2mm),立即放入电镜固定液中,低温固定,然后制成超簿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3)脑含水量测定:按预定时间处死动物后,立即取出全脑,按干湿重法[2]计算伤侧与非伤侧半球的脑含水量。
结 果 1.伤后各组动物光镜下所见的脑肿胀和脑水肿的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伤后不同时间脑肿胀和脑水肿的发展过程
伤后时间 鼠数 (只) 脑肿胀 (只) 脑肿胀为主伴脑水肿 (只) 脑水肿为主伴脑肿胀 (只) 脑水肿 (只) 6小时 20 15 5 0 0
24小时 20 1 16 3 0
72小时 20 0 3 17 0
7天 20 0 0 0 20
2.光镜下所见:(1)在致伤早期6小时组,脑组织病理改变是以脑血管扩张充血为主的脑肿胀,少部分动物在脑肿胀为主的情况下在灶周附近出现了轻度的脑水肿,见图1。(2)伤后24小时,脑血管扩张充血更为明显,脑肿胀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脑水肿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个别动物出现深层白质的水肿。(3)伤后72小时,灶周水肿范围扩大明显出现深层白质水肿,血管外和细胞外间隙扩大明显。而此时脑血管扩张充血减轻,见图2。(4)伤后7天,动物脑血管扩张充血表现消退,同时脑水肿表现也开始减轻。
图1 伤后6小时,脑小血管毛细胞充血明显,血管 周围轻度渗出 Luxul fast blue-HE染色 ×10
图2 伤后72小时,脑小血管毛细胞充血减轻,灶周、血管 周水肿明显 Luxul fast blue-HE染色 ×10
3.电镜下所见:(1)伤后6小时,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质疏松,核仁改变,异染色质凝聚,胞浆出现少量空腔小泡,细胞器轻度扩张,细胞外间隙轻微扩大。微血管基底膜完整,紧密连接增宽,血管外轻微水肿。(2)伤后24小时,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质疏松,分布不均,核孔增多,胞内水肿空泡增多,细胞器扩张,胞外间隙扩大明显,血管基底膜完整,内皮细胞增生,紧密连接增宽,血管周围水肿明显。(3)伤后72小时,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质分布不均,核仁消失,核孔增多,细胞内外水肿明显,细胞器扩张,吞饮小泡增多,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明显,管腔被压缩,紧密连接损坏,管周终足水肿,血管外水肿明显。(4)伤后7天,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畸形较明显,核质分布不均,核活跃性明显,胞内外水肿减轻,微血管内皮细胞核呈多叶状,吞饮小泡增多,管腔不规则,轻度血管周围水肿。 4.各组伤侧与非伤侧大脑半球含水量测定结果见表2,发现伤侧72小时组与其他三组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24小时与6小时组及7天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6小时与7天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伤侧72小时与其他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各组不同时间伤侧和非伤侧半球脑含水量(%,±s)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阿片受体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血管功能抑制中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大鼠大脑损伤后皮质NMDA受体活性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