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R |
|
刘瑾 周其荫 杨世祥 谈敬忠 赵武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改良R-F;减压术,外科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287(2000)04-0300-02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bursting fracture with modified R-F fixation system and spinal canal decompression
Liu Jin, Zhou Qiyin, Yang Shixiang, Tan Jingzhong, Zhao Wu
【Key words】 spinal fractures; modified R-F;decompression,surgical
胸腰椎爆裂骨折伴神经损伤,多数学者主张前路固定、减压治疗〔1,2〕。前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危险性高。我院1997年1月~1999年10月共收1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改良R-F系统固定、同期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治疗,经6~22个月随访,疗效满意。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5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5~4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重物砸伤5例。损伤节段T11 3例,T12 2例,L1 8例,L2 2例。神经损伤情况,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21天,平均4天。出血200~600 ml,平均350 ml。平均手术时间2 h。 1.2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根据术前X线片,测定Cobbs角15°~30°,平均25°。其中前中柱损伤13例,三柱损伤2例。13例术前CT检查,全部表现为外伤性椎管狭窄,其主要表现为椎管矢状径的减小,移位骨块压迫硬脊膜,椎管容积减少35%~85%,平均50%。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垫高肩部和髂棘处,利用体位使骨折部分复位。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常规显露伤椎及相邻上下各一节段椎体棘突、椎板及横突根部。采用Weinstein法定位,定位点即椎体上关节突外侧缘纵轴线与同一椎体横突上下1/2水平线交点,定位器该点定位,椎弓根探子凭手感探入。根据不同节段,掌握不同的横切面角度,引道内置细克氏针。C形臂X线机透视,证实位置良好,置入角度椎弓根螺钉,置纵向连杆撑开、复位,恢复椎体轮廓,矫正后突畸形,锁定连杆。以临床症状较重及CT片所示椎管内骨块明显突出侧为减压侧。而脊髓受压最明显的部位多位于伤椎后上1/3~1/2,因此椎板减压范围上界至上位椎体下关节突的下半,下界至伤椎椎板中下1/3或椎板下缘,内侧至棘突根部,外侧至上关节突内侧半。咬除棘突根部前方及对侧椎板前方骨质,尽量扩大椎管矢状径,以利于硬膜牵拉向后移位,显露神经根,轻轻将硬膜向后、向对侧推移。暴露椎体后方骨块,用L形嵌压器将骨块嵌入椎体内。若嵌入困难,咬除骨块下方骨质后,再嵌入骨块。神经剥离子探查椎体对侧后缘情况,一般压迫均已解除。用细导尿管做减压区上下通畅试验。硬膜前方置明胶海绵,将咬除骨质或另取髂骨做伤椎及上下椎体横突间植骨,上R-F横向连杆(见图1)。伤口置负压引流管,术后卧床6~8周。
2 结果
15例患者随访6~22个月,全部骨性融合(平均3~5个月),横突间骨桥连接,无感染、断钉、神经症状加重病例。测量脊柱术后侧位X线片,Cobbs角由术前平均25°矫正到术后平均6°。CT复查8例,显示椎管减压充分,脊髓受压解除完全。1例椎管容积减少仍>33%,但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恢复见表1。
图1 L2爆裂骨折术后X线片 A.正位;B.侧位
表1 神经功能术前术后比较
术前Frankel 分级 n 术后Frankel分级 A B C D E A 2 2 0 0 0 0 B 4 0 0 0 1 3 C 7 0 0 0 1 6 D 2 0 0 0 0 2
3 讨论
3.1 改良R-F的特点及复位原理 改良R-F系统,在R-F的基础上,将椎弓根螺钉头部由U型改成C型,螺棒横形置[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全髋置换术中聚乙烯内衬的安装 下一个医学论文: 负压吸引在断指再植静脉危象处理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