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异丙酚伍用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

前臂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氏液,面罩吸氧。A组患者静注异丙酚,B、C两组先静注芬太尼,随后缓慢静注异丙酚(45~60秒内注入),至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患者如有体动反应,适量追加异丙酚至体动反应消失。
  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注药开始至意识消失)、意识恢复时间(末次注药至意识恢复)、总用药量。记录患者的HR、MAP、SpO2、RR。记录手术期间及术后24小时内不良反应。
  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三组患者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相同,手术方法及手术过程相同,手术时间三组之间无差异,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的毒副反应。由于异丙酚对循环功能的抑制作用,HR和MAP在麻醉后下降,但三组之间无差异(表1、2)。
  由于芬太尼的协同作用,麻醉诱导时间B、C两组较A组明显缩短。而苏醒时间B组较A组缩短且差异显著,C组与A组则无显著差异,说明伍用1μg/kg芬太尼由于减少异丙酚用量,使苏醒加快,而增大芬太尼剂量,麻醉程度加深,对快速苏醒不利。异丙酚的用量在应用芬太尼的两组患者中显著减少,差异非常显著,但两组间无差异,说明联合应用芬太尼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表3)。

  表1 各组患者术中HR变化(bpm)


  基础 1min 3min 5min 7min 9min 11min
A组 91.7±18.1 88.8±14.7 82.1±10.9 80.9±11.1 80.6±13.1 79.6±13.7 80.4±16.4
B组 86.6±17.1 89.6±16.3 81.9±14.1 77.4±13.3 75.9±12.9 76.8±13.2 76.9±11.0
C组 82.8±10.9 83.2±10.3 76.3±7.0 75.6±9.2 74.3±8.1 73.2±5.6 74.0±8.4

  表2 各组患者术中MAP变化(kPa)


  基础 1min 3min 5min 7min 9min 11min
A组 11.8±1.4 10.4±1.3 9.5±2.1 10.2±1.9 10.9±1.8 11.1±1.4 10.9±1.3
B组 11.1±1.6 10.5±1.2 9.9±1.0 10.3±1.9 10.6±1.6 10.9±1.1 10.6±1.1
C组 12.0±1.2 10.5±1.7 9.2±1.4 10.6±1.8 10.7±1.1 10.9±1.6 10.7±1.4

 表3 三组患者诱导及苏醒时间和用药量


  诱导时间(min) 苏醒时间(min) 用药量(mg/kg)
A组 1.86±0.71 8.27±2.55 3.13±0.73
B组 1.20±0.41 6.80±1.54 2.19±0.46
C组 1.28±0.46 7.78±1.96 2.25±0.39

  与A组比较,P<0.05 P<0.01
  本文呼吸抑制指可引起SpO2减低的呼吸变化,包括呼吸暂停、呼吸减弱及舌后坠。本研究中三组患者中均有呼吸抑制发生,A、B两组的发生率接近,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C组差异显著,而呼吸抑制的平均时间在B组为最短,说明辅助芬太尼的剂量加大呼吸抑制明显增加。对呼吸抑制患者术中保持其最低SpO2在90%以上(表4)。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异丙酚对大脑皮层突触体谷氨酸释放的影
    异丙酚对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颅内血浆兴奋
    异丙酚 安氟醚及其复合组对麻醉后期恢
    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隆胸麻醉的临床观
    微泵持续静注异丙酚 氯胺酮用于小儿复
    异丙酚麻醉诱导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影响
    异丙酚在离体鼠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
    异丙酚对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异丙酚对血糖 血清钾及血pH的影响
    异丙酚对过氧化氢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
    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220例临床分析
    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220例临床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