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100例临床分析 |
|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χ2),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身体指数及孕周无显著差异(P>0.05)(表1)。
表1 产妇的一般资料(±s)
年龄(y) 孕周(w) 身体指数 观察组(n=100) 26±3 39.5±1.0 25.8±1.2 对照组(n=100) 27±3 39.3±1.5 25.4±1.1
身体指数=体重(kg)÷身高2(m) 两组比较,P>0.05 2.硬膜外注药后15分钟起效,120分钟后镇痛作用基本消失。镇痛后VAS小于镇痛前(P<0.01)。宫缩强度和胎儿心率镇痛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2)。 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表3)。两组分娩方式亦无显著性差异(表4)。 4.观察组(33例)新生儿脐动脉血pH(7.328±0.064)明显高于对照组(33例)pH(7.263±0.073)(P<0.01)。 表2 观察组镇痛前后VAS评分、宫缩强度及胎心的变化(±s)(n=87)
VAS评分 宫缩强度 胎心率(bpm) 镇痛前 9.3±1.0 46.7±19.8 137.4±7.3 镇痛30min 2.6±2.2 48.7±17.8 138.1±7.1 镇痛60min 2.4±2.3 52.2±18.8 139.9±6.4
与镇痛前比较,P<0.01 表3 对产程和出血量的影响(±s)
第一产程 (min) 第二产程 (min) 第三产程 (min) 出血量 (ml) 观察组 (n=87) 499±277 63±37 7±5 108±32 对照组 (n=76) 403±204 60±43 7±5 114±34
两组比较,P>0.05 表4 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例)
自然阴道分娩 产钳分娩 剖宫产 观察组(n=100) 67 20 13 对照组(n=100) 62 14 24
两组比较,P>0.05 讨论
分娩时疼痛的来源主要是子宫的收缩、宫口的扩张以及子宫韧带的牵引等,而疼痛冲动系通过内脏传入神经纤维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在T10~T12节段向中枢传导;另外在第一产程末和第二产程,胎儿先露部分下降使产道和会阴扩张,通过S2~S4的神经传导引起疼痛[1]。 硬膜外注射0.1%布比卡因,阻滞了相应传入神经疼痛刺激的传导,抑制或消除了机体疼痛刺激的应激反应,而芬太尼渗透过硬膜后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受体上,增加了镇痛效果,两药混合应用,既发挥了协同作用增加了镇痛效果,又降低了各自的药物浓度,减少了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的抑制[2,3]。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硬膜外应用0.1%布比卡因+0.002%芬太尼混合液进行分娩镇痛,镇痛效果确切可靠,基本达到无痛。(2)宫缩强度无减弱,并保留了下肢和腹肌张力,不影响产妇屏气用力,不延长产程,不增加难产率。(3)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变化,且观察组脐动脉pH值较对照组pH值更接近正常,提示镇痛后抑制了产妇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改善胎儿的代谢。所以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0 125 及0 2 罗比卡因与0 125 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异丙酚静脉麻醉人工流产的临床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