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娩第一产程时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最低有效浓度的研究 |
|
0分钟仍无效,则应用0.25%布比卡因10ml补救,对下一例产妇按0.01%布比卡因浓度递增用药。 镇痛效果评估 采用VAS 100mm标准来评估镇痛效果,并在给药后0、15、30、60分钟作记录,有效:给药后60分钟内在强烈宫缩时,VAS≤10mm;无效:给药后60分钟内VAS>10mm。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s或处理,MLAC可信限95%,t检验结果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两组病例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均无显著性差异,B组宫颈口扩张度显著大于A组(P<0.0001),用药前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001)(表1)。 A组布比卡因MLAC为0.05%,B组布比卡因MLAC为0.142%,B组MLAC显著高于A组(P<0.0001)(图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
年龄(y) 体重(kg) 身高(cm) 孕周(w) 宫口(cm) 用药前VAS评分(mm) A组 24.2±1.27 68.5±6.21 160.4±4.20 40(38~41) 2 65(55~70) B组 25.3±1.29 69.2±6.32 161.5±4.91 40(38~41) 5△ 89△(83~94)
与B组比较,△P<0.0001
图1 A组和B组布比卡因MLAC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程潜伏期MLAC为0.05%,活跃期为0.142%,且随产程进展增高。随着产程进展,宫颈口扩张和胎头下降,局麻药镇痛浓度增高,若掌握妥当可能有利于产程顺利进展。第一产程乃宫缩、宫颈扩张,交感神经纤维传入引起的内脏性疼痛,第二产程则是骨盆结构的部分扩张和挤压所致的躯体性疼痛,产程最初属内脏痛,主要是C纤维作用,随产程进展Aδ纤维作用愈明显,故而第一产程局麻药MLAC随产程进展而增高。众所周知,鞘内阿片类药阻滞C纤维比Aδ纤维更有效而广泛用于第一产程,若与低浓度布比卡因(0.04%)伍用效果更佳,且产程几乎无改变[1,2]。 维持满意的镇痛效果须随着产程进展而增高局麻药浓度,期望本研究能起一定指导作用。本研究结果还表明A、B组用药前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第一产程活跃期更应及早、完善地硬膜外镇痛。
曹小平(川北医学院附院麻醉科,南充市 637007)
参考文献
1,张丽,应诗达.分娩镇痛应用硬膜外吗啡、芬太尼及分别与低浓度丁吡卡因合用的效果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3,13∶228. 2,Mather LE.Opioid analgesic drugs.In:Nimmo WS,Rowbotham DJ,Smith G,eds.Anaesthesia.2nd ed.Oxford:Blackwell,1994.132-16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罗比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硬膜外连续泵注芬太尼与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