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孢素A早期肾毒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鉴别 |
|
。CsA血药浓度4例为正常值低限,2例低于正常,3例正常,1例为正常值高限。常伴发热、移植肾区疼痛及肿大。日尿量平均减少68%,日血肌酐平均上升88.4 μmol/L,日尿素氮平均上升3.1 mmol/L。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和加大CsA用量后,尿量增加,血肌酐值下降。
2 结果 4例CsA早期肾毒性患者中,3例减少CsA用量至8 mg.kg-1.d-1以下,甚至停用1~2次后,血肌酐值下降为正常,尿量增加。1例按AR处理,增加CsA至11 mg.kg-1.d-1,尿量逐渐减少为少尿,血肌酐值逐渐升高,停用CsA,并血液透析两次,尿量逐渐增加,血肌酐值也逐渐降为正常。CsA按6 mg.kg-1.d-1服用,复查CsA血药浓度,3例在正常值范围,1例为正常值高限。 10例AR患者,经加大CsA用量并给激素冲击治疗后,体温正常,移植肾区疼痛缓解,尿量增加到正常,血肌酐值也降为正常。复查CsA血药浓度,5例正常,3例为正常值低限,2例为正常值高限。
3 讨论 通过治疗窗监测CsA血药浓度是十分客观的指标,有明显的临床意义。但是在调整CsA剂量时,应考虑到血药浓度受患者吸收、代谢、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非常大,所以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检验指标进行CsA剂量调整〔1〕。文献报道正常组、CsA中毒组及AR组的CsA血药浓度值范围相互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若移植肾在用CsA前或用CsA的同时已受到损害,如冷、热缺血时间过长及发生免疫学反应等,移植肾对CsA毒性则更敏感,引起CsA中毒的浓度值偏低〔2〕。因此,依靠临床表现及有关生化指标并结合CsA血药浓度鉴别诊断CsA早期肾毒性与AR就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上鉴别AR与CsA早期肾毒性常常是很困难的。Kahan提出的临床鉴别标准有一定参考价值:CsA早期肾毒性时尿量减少程度<25%,血肌酐值升高幅度<25%,而且进展缓慢;而AR时尿量减少程度>50%,血肌酐值升高幅度>50%,而且升高迅速〔3〕。本组4例 CsA早期肾毒性与10例AR血肌酐值升高幅度及速度有明显不同,尿量减少程度也大不相同。因病例数所限,未做统计学资料分析。当患者出现少尿或尿量减少超过50%,伴发热,移植肾区肿大、疼痛,血肌酐值升幅>80 μmol/L或升高迅速,而CsA血药浓度低于正常值或为正常值低限,则有助于AR的诊断。当患者尿量减少<30%,血肌酐值升幅<30 μmol/L或升高缓慢,无发热,无移植肾区肿大、疼痛,CsA血药浓度高于正常值或为正常值高限,则应多考虑CsA早期肾毒性的发生。此外,通过检测患者肾功能对减少CsA剂量或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反应,进行诊断性治疗,也是鉴别CsA早期肾毒性与AR的有效方法。 CsA早期肾毒性的预防,首先要尽可能缩短供肾热缺血时间,取肾时避免不必要的牵拉挤压肾脏或过多分离肾周围组织,减少移植肾无功能的发生率。其次要避免使用增加CsA肾毒性的药物,联合用药可降低CsA剂量,一般起始剂量不宜大于8 mg.kg-1.d-1。新山地明(neoral)吸收不受摄入食物的影响,生物利用度高,其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显著低于山地明,使用量比山地明低20%,可减少肾毒性的发生。Wilson等〔4〕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与CsA合用,可减轻CsA肾毒性。Jao等〔5〕发现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能防止CsA引起的血管紧张素Ⅱ释放增加。给肾移植患者服用巯甲丙脯酸及苯那普利(长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扩张入球小动脉,能有效控制术后高血压并减低CsA早期肾毒性的发生。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阑尾作可控膀胱输出道的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