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从1996年9月起临床应用MMF,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尸肾移植患者112例,分为试验组(MMF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3~60岁,平均40.5岁;对照为硫唑嘌呤组(Aza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23~56岁,平均38.7岁。 1.2 供、受者选择 受者条件:①均为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②淋巴细胞毒性试验≤0.05;③HLA配型:2~3位点错配;④移植后若发生超急排斥、加速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者,不属本次讨论范畴。 供者条件:①均为尸肾;②热缺血时间<8 min;③冷缺血时间<20 h。 1.3 免疫抑制剂用药方法 两组用环孢素A(CsA)及类固醇激素的始用时间及用法相同。甲基泼尼松龙(MP)在术中及术后2 d内均用6 mg.kg-1.d-1,第3天起改用泼尼松(Pred),由100 mg/d逐日减少10 mg,至40 mg/d,以后每周减2.5 mg;在血清肌酐(SCr)降至300 μmol/L以下开始用CsA,剂量为8 mg.kg-1.d-1,分早晚两次口服。MMF组手术当天服MMF 1.0 g,术后为1.0 g,2次/d;Aza组手术当天服Aza 5 mg.kg-1.d-1,至术后第3天改为1~2 mg.kg-1.d-1。 1.4 AR的治疗 两组中如发生AR,先用MP 400~500 mg/d冲击治疗3~5 d。如MP冲击无效,作为耐激素型排斥反应,改用OKT3 5 mg/d,治疗10 d。如仍无效,称为难治性排斥反应,则增加MMF用量使之达1.5 g,2次/d(Aza组先停用Aza),作为救治性治疗。 1.5 观察指标 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近期AR的发生率,药物治疗情况,生化、免疫指标,移植肾病理活检,CsA血药浓度及毒副反应。
2 结果 术后3个月内AR的发生率:MMF组16.7%(10/60),其中MP冲击有效9例,1例为耐激素型,经OKT3治疗后好转;Aza组为42.3%(22/52),其中MP冲击有效9例,耐激素型为10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难治性者3例,用MMF 1.5 g,2次/d,治疗1~2周后恢复。两组AR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AR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MMF组10例患者3个月内共发生12次AR,其中有2例发生2次,Aza组22例患者3个月内共发生28次AR,其中4例发生2次,1例发生3次。两组AR发生时间分布见表1。AR通过病理确诊者MMF组有6例,Aza组有13例;通过临床确诊者MMF组有4例,Aza组有9例。
表1 术后3个月内两组AR的发生情况例次
组别 发生时间 合计 0~2周 ~1月 ~2月 ~3月 MMF组 5 6 1 0 12 Aza组 15 6 4 3 28
比较两组主要临床指标显示:MMF组AR强度较Aza组弱,其中SCr升高率,MP、OKT3冲击性治疗和MMF 3.0 g/d的救治性治疗后,排斥逆转时间在统计学上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2)。 两组各时期CsA和Pred剂量及CsA浓度谷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3)。 表2 两组AR时主要临床观察指标
组别 SCr升高率 /% 逆转时间 /d 体温升高 /℃ 血压升高 /kPa CD+4/CD+8 尿量减少 /(ml/24 h) MMF组 43.75 4.85 0.270 1.08/0.46 0.930 515 Aza组 87.61 9.61 0.395 1.04/0.43 0.959 500 P值 P<0.01 P<0.01 P>0.05 P>0.05 P>0.05 P>0.05
表3 两组各时期CsA和Pred剂量及CsA浓度谷值情况
组别 0~2周 ~1月 ~2月 ~3月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的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环孢素A早期肾毒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鉴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