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的临床评估 |
|
朱再生 王先道 季敬伟 张心男
[摘要] 目的 探讨小 儿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的可行性和与之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回 顾173例资料,借助计算机对13个临床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全 组保守治疗成功率67.7%,肠坏死率1.9%、死亡率0.9%。与保守治疗相关的临床因素有:最 近一 次剖腹术年龄(P<0.005),剖腹术与肠梗阻发作之间隔(P<0.025),原发手术疾病 (P<0.025),腹部手术次数(P<0.005),保守治疗时间(P<0.05)。结论 除入院就疑为绞窄性肠梗阻而需急诊手术外,余均可保守治疗。保守 治疗与上述5个因素相关。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相关因素;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6483(2000)05-0290-02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诊断较易,治疗方式的选择仍有争议[1~4] ,用临床因素评估保守治疗国内未见报告。本文回顾我院23年有完整病历资料的病例173例 ,借助计算机对诸多临床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1975~1998年间,我院共收治小儿粘连性小肠梗阻173例。入院时就疑为 绞窄性肠梗阻而急诊手术67例(本文未讨论),保守治疗106例。梗阻130次,梗阻1次86例,2 次16例,3次4例。男73例,女33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5岁,平均8.4岁。 诊治情况:过去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上有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立位 腹部平片有气液平者确立诊断。以往腹部手术的原发病:阑尾炎34例,腹部闭合伤(肝、脾 破裂12例,空腔脏器破裂1例,复合性损伤3例)16例,肠套叠25例,腹部肿瘤11例,新生儿 期手术如肠闭锁,旋转不良等5例,其他15例。治疗:保守治疗130次,88次临床症状消失。 42次因疑有肠绞窄趋势而中转手术。其指标为:经保守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胃肠减压液量多 ,呈绿色或含粪汁、咖啡色液,腹痛加剧腹胀明显,透视液平面增加;脉搏加快,血压下降 。肠鸣音由强变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有血性或混浊渗液者中转手术。术中肠坏死2例,分离 粘连时肠破裂3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因肠瘘死亡1例。保守成功88次中,肠梗阻复发27次 ,再次保守治疗成功13次。 二、方法:将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体温、血白细胞总数,发病至入院时间,最近一 次剖腹术年龄,腹部手术与肠梗阻发作间隔,肠梗阻次数,腹部手术次数, 原发手术疾病,腹部切口种类,保守治疗(胃管留置)时间共13项指标输入计算机 ,用SPSS软件包行多因素分析,并对具有统计意义的因素行分层χ2分析(P<0.0 5示统计学差异)。
结 果
全组保守治疗成功率67.7%(88/130),再次肠梗阻复发率30.7%(27/8),再次保守成功率48 .1%(13/27)。肠坏死率1.9%(2/106)。死亡率0.9%(1/106)。 统计结果:与保守治疗相关的因素有:①最近一次剖腹术年龄;②腹部手术与肠梗阻发作 间隔;③原发手术疾病类型;④腹部手术次数;⑤保守治疗(胃管留置)时间。见表1。
表1 保守治疗成功率与相关临床因素分层分析
相关因素 成功(88次) 失败(42次) 次数 % 次数 % χ 2及P 最近一次剖腹术 年龄(岁)
<1 7 50.0 7 50.0 χ2=6.52 1~7 25 58.1 18 41.9 P<0.05 >7 56 76.7 17 23.3 剖腹术与肠梗阻 发作间隔(月) <4 47 79.7 12 20.3 χ2=7.9 4~20 22 62.9 13 37.1 >20 19 52.8 17 47.2 P<0.025 原发手术疾病 阑尾炎 37 86.0 6 14.0 χ2=11.8 腹部闭合伤 14 70.0 6 30.0 肠套叠 18 58.1 13 41.9 P<0.025 腹部肿瘤 8 57.1 6 42.9 新生儿手术及其他 10 45.5 12 54.5 腹部手术次数(次) 1 66 64.7 36 35.3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外伤性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主动脉内囊反搏治疗双瓣替换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