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外伤38例诊治体会 |
|
夏仁品 沈文律 吴娟 夏穗生 万云乐 文军 陈耿臻
[摘要] 目的 探讨肝 外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7年1月至19 99年7月,经手术治疗肝外伤病人33例及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结果 38例肝外伤33例(87%)采用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5例(13%)。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治 愈。死亡原因为早期失血性休克及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B超是诊断 闭合性损伤的首选辅助检查,在病情允许下应行CT检查,对伤情复杂者尤为重要。在有条件 时,Ⅰ~Ⅲ级肝外伤可考虑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止血是其关键环节。 [关键词] 肝外伤;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5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6483(2000)05-0283-02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质脆,易受外伤,是腹部外伤最常见的 死亡原因之一。我院自1997年1月至1999年7月共收治肝外伤38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27例,女11例,年龄9~63岁。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25例。单纯 性肝外伤14例(36.7%),合并伤24例(63.3%)。合并伤包括后腹血肿9例,膈肌破裂2例, 胃肠破裂3例,脾破裂5例,血气胸1例,颅脑外伤4例。本组腹穿检查34例,阳性31例。手术 治疗33例,非手术治疗5例。 2.损伤程度:按1989年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分级[1]。手术组33例中Ⅰ级 9例,Ⅱ级7例,Ⅲ级13例,Ⅳ级2例,Ⅴ级2例。非手术组均行CT检查,Ⅰ级2例,Ⅱ级2例, Ⅲ级1例。 3.手术所见肝脏外伤及其术式:右肝损伤19例,左肝损伤12例,左右肝同时损伤 2例。腹腔内最少积血300 ml,最多为5000 ml。单纯性肝修补22例,肝部分切除6例,纱布 加明胶海绵填塞3例,填塞加缝合2例。 4.治疗结果:非手术组均治愈,而手术组死亡2例(6.6%)。1例死于早期失血性休克, 另1例死于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
讨 论
1.诊断:肝外伤诊断依靠外伤史、伤后临床表现、诊断性腹穿和影像学检查。本组无误 诊病例。闭合性损伤患者如有下列情况应考虑肝外伤:① 右下胸部肋骨骨折时,血压波动 甚至出现低血容量休克;② 上腹部或右下胸损伤后出现腹膜刺激症状;③ 腹部移动性浊音 阳性;④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如病情较轻,较有意义的诊断检查方法包括诊断性腹 腔穿刺、B超及CT检查。诊断性腹穿损伤小、简单易行,是临床诊断腹腔内出血的快速有效 方法。本组腹腔穿刺阳性率为91.1%(31例),但当肝外伤后出血少,肝裸区破裂或肝包膜 下破裂时,腹穿常为阴性,本组3例属此类肝外伤。Pachter等推崇诊断性腹腔灌洗(DPL) ,其阳性率可达98%[2]。尽管腹穿准确率高,但难以判断肝损伤的部位、损伤程度 及是否合并有其它脏器损伤,因此,一旦确定有内出血时,如病情允许,应行B超或CT检查 。本组B超检查阳性率为92.3%。有文献报道,由外科医生完成的急症B超检查对肝外伤诊断 敏感性为85.5%,特异性为99%[2]。此外,本组中5例作了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CT 除协助确定诊断外,更重要的是能提供肝损伤分级的图像依据,这对于决定手术或非手术有 重要意义。 2.非手术治疗(nonoperating management, NOM):本组NOM 5例,按下列标准选择: ① 病 情较轻、未合并腹内其它脏器损伤;② 生命体征平稳;③ 少量腹腔内积血;④ B超或CT检 查示肝内及包膜下血肿或浅裂伤,CT提示肝损伤AASTⅢ级以下。NOM组中1例包膜下血肿保守 治疗期间因不断增大破裂出血而中转手术外,其余均非手术治愈。我们认为,对符合条件的 病例,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前提下,采用NOM是切实可行的。在各种监测方法中,血流动力 学监测尤为重要[3]。NOM期间应严密观察,作好随时中转手术的准备,对于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不能排除腹内其它脏器损伤以及缺乏观察条件时仍应采用手术治疗,以免延误 手术治疗时机。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指肝外伤的局部处理,不涉及其他同时受伤的脏器和患者的全身 综合治疗。肝局部伤口的处理原则为彻底止血、恰当清创、充分引流[4]。单纯缝 合术只 运用于创缘整齐的表浅裂伤,而对严重肝损伤常需多种手术方法的综合运用。 肝切开选择性血管结扎或清创性肝切除:术中快速输血输液,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后以pr in gle法阻断[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带血供胫骨节段性骨膜瓣转位的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