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扩张皮肤生物学转归的临床观察

效。

1 观测方法
  选取1994年~1999年间我院行皮肤扩张术的部分患者,在其扩张皮瓣转移术后进行3个月至2年的随访。随访采用三种方式:①选取一些长期住院的患者作为随访对象;②通知患者来院复查;③信访。
1.1 一般观察 主要观察扩张部位皮肤的外观、质地、弹性等变化。
1.2 切口瘢痕宽度测量 以直尺对扩张部位切口瘢痕宽度进行测量,比较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
1.3 皮瓣面积测算 选取某一部分扩张皮肤(以切口和相对固定的解剖标志作为标记),先以美兰描记其边缘,然后以白色湿布取样,形成一封闭的图形,然后用黑白扫描仪以256灰度、100 pixes/Inch分辨率输入计算机,在专用软件上计算其像素点,经过换算,即得出其实际面积大小[3]。

2 临床资料
  本组共22例,男性14名,女性8名,年龄4岁~54岁。扩张部位:头皮5例、额部5例、面颊部3例、颈部3例、上肢2例、躯干部4例。扩张时间:50天~120天。扩张容量:120ml~1300ml。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9个月。5例为信访。其中,随访3~6个月的有11例,随访7~12个月的5例,一年以上的6例(表1)。



表1 22例患者随访结果


例号 性别 年龄 病变部位
及性质 扩张部位 随访时间
(月) 瘢痕宽度
(mm)及畸形
1 女 5 瘢痕性秃发 头皮 3.5 7
2 男 15 瘢痕性秃发 头皮 4 8
3 男 54 瘢痕性秃发 头皮 11(信访) 13
4 男 16 瘢痕性秃发 头皮 14(信访) 7
5 女 15 瘢痕性秃发 头皮 19 12
6 男 19 全鼻缺损 额部 3 3
7 男 39 右额部瘢痕 左额部 4 1.5
8 女 13 左额部黑痣 右额部 7(信访) 2
9 男 18 眼窝狭窄 额部 11 2.5
10 男 32 鼻大部缺损 额部 24 1.5
11 男 35 左口角瘢痕 左面颊部 4 5
12 女 6 左耳前瘢痕 右面颊部 6(信访) 3.5
13 男 20 右面部瘢痕、下睑外翻 右面颊部 8 4(右下睑外
翻复发)
14 男 11 下颌部瘢痕 颈部 3 5
15 女 45 下颌部瘢痕 颈部 3.5 3
16 男 29 颈部瘢痕挛缩 颈部 9(信访) 5.5
17 男 25 踝部瘢痕 背部 3 8
18 女 9 前胸瘢痕 胸部 4 7
19 男 21 下颌部瘢痕 胸部 15 12
20 女 4 右上肢巨痣 右腰背部 12 9
21 女 41 右前臂瘢痕 右前臂 5 9.5
22 男 43 右上臂瘢痕 右上臂 21 8


  另有3例患者,1例为胸部扩张皮瓣转移至下颌部3个半月,因患毛囊炎而行局部切除术;第2例为颈部扩张皮瓣移植术后半年,再行重复扩张术;第3例为扩张的肩胛皮瓣移植至颈部14个月,因皮瓣臃肿而行修薄术。征得患者同意后,对此3例扩张部位皮肤取材行组织学检查。采用HE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表皮、真皮及包膜变化情况。

3 结果
3.1 扩张皮肤移植后3个月以内局部皮肤有紧缩感,皮瓣松动性和弹性较差,缝合处瘢痕明显。3个月~6个月以后逐渐好转,瘢痕逐渐平软,皮肤弹性逐渐恢复。约一年以后,皮肤的颜色、质地及弹性基本等同于周围的正常皮肤。
3.2 切口瘢痕宽度测量结果发现:头皮较宽,平均10mm,额部2mm,面颊部4mm,颈部4.5mm,躯干部9mm。结果还发现,术后切口瘢痕增宽主要发生于扩张皮瓣移植术后前3个月,3个月以后则变化很小(表1)。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心肌局部缺氧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研
    第七例——全身皮肤硬化,活动后呼吸困
    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
    血浆置换疗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疾病300例
    组织工程化皮肤研究进展
    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垂矫治的体会
    含股外侧皮神经的带蒂皮瓣修复手掌皮肤
    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置入支架术与球囊扩张
    眼睑皮肤游离治疗瘢痕性内眦赘皮
    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根治头皮巨大纤维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引流口处皮肤反复破溃
    食管球囊扩张吻合的临床研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