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I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致椎体缺血性坏死 |
|
2.2 MRI检查 矢状位像可见水平方向的带状区, 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 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 周围有低信号区包绕。
表1 椎体缺血性坏死7例临床资料
例号 性别 年龄(岁) 外伤史 首次就诊症状 骨折部位 腰背痛消失时间 再次就诊时间及症状 1 女 64 跌倒 急性腰背痛 T10 伤后4个月 伤后8个月,急性腰背痛, 脊髓损害 2 男 76 自行车撞伤 急性腰背痛 L1 伤后3个月 伤后12个月,急性腰背痛,神经根损害 3 女 68 跌倒 急性腰背痛 L2 伤后5个月 伤后14个月, 慢性腰背痛进行性加重 4 女 62 跌倒 急性腰背痛 T12 伤后4个月 伤后6个月, 急性腰背痛 5 男 79 无 急性腰背痛 L1 伤后8个月 伤后18个月, 急性腰背痛 6 女 81 无 急性腰背痛 L1 伤后6个月 伤后15个月, 慢性腰背痛进行性加重 7 女 75 自行车撞伤 急性腰背痛 T12 伤后8个月 伤后10个月, 急性腰背痛
表2 X线测量结果(±s)
测量指标 初诊 复诊 差值 t值 P值 Ha(mm) 25.3±2.1 23.8±3.7 1.5±1.6 2.421 <0.05
Hp(mm) 29.6±2.2 24.2±4.3 5.4±3.1 4.635 <0.01 Ha/Hp 0.86±1.08 0.91±1.41 -0.05±2.63 -2.063 >0.05 后凸角(°) 1.4±1.0 2.3±2.0 -0.9±1.2 -1.984 >0.05
3 讨论
骨骼系统的缺血性坏死常见于股骨头、腕骨、距骨及肱骨等, 由于这些骨骼的血供以单一终末动脉为主, 当受到创伤及其他因素干扰时很容易导致缺血性坏死。然而, 尽管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 且椎体血供来自椎动脉的终末支, 但椎体间的缺血性坏死却十分少见。目前对骨质疏松与椎体骨坏死的关系尚缺乏详细研究, Laloux等〔4〕认为, 造成椎体骨坏死的原因可能有二: ①骨髓内血管长期受到挤压刺激导致脂肪变性; ②严重骨质疏松基础上微骨折使椎体内小动脉发生损伤。 此病多见于老年患者, 自创伤发生至出现迟发性临床症状之间一般存在长短不等的无症状期。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显示椎体的进行性塌陷及后凸畸形, 按照Denis三柱理论分类可分属压缩骨折或爆裂骨折〔5〕。本组病例骨折椎体前高及后高均较初诊时明显减低, 提示已由压缩骨折向爆裂骨折转变。当然, 由于初诊时仅行常规X线检查, 尚无法排除爆裂骨折漏诊的可能。此外, 真空现象即椎体内气体聚积有一定诊断价值。 椎体缺血性坏死MRI的特征性表现系与X线平片所示真空裂隙位置相一致的信号变化: 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 而在T2加权像上为明显高信号, 周围尚有低信号带包绕。这一影像学特征可用组织学的变化来解释: 坏死区域内为含脂肪的骨髓, 随着病理改变的加剧, 坏死区域内的骨髓逐渐为纤维组织或硬化骨所替代。在MRI图像上, 硬化缘表现为低信号带, 而被其所包绕的坏死区则表现为高信号, 这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所示“双边征”改变十分相似〔6〕。 MRI对椎体缺血性坏死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就诊断的可靠性而言仅次于活组织检查〔7〕。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选择性动脉栓塞在脊柱肿瘤治疗中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髋臼成形截骨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