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动脉栓塞在脊柱肿瘤治疗中应用 |
|
(T8),肺癌转移2例(T5,T7),骨肉瘤1例(L3~4),不明转移性癌1例(L1)。均未做动脉栓塞。行单纯肿瘤切除术6例,采用一期肿瘤切除植骨加Steffee钢板内固定3例。 1.3 栓塞方法 采用局麻,用Seldingen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并选择性血管造影。了解肿瘤供血动脉并将导管插入,注射造影剂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且又证实导管位置无误,缓慢注射与造影剂混合的明胶海棉栓塞剂,直到栓塞侧肿瘤动脉血流完全停止,注入少许造影剂证实栓塞效果后,再栓塞另一侧肿瘤动脉。 1.4 出血计量方法 浸血前后纱布块用天平称重,按水的密度,1 g≈1 ml,估计纱布块的出血量,加上引流瓶中的出血量。
2 结果
2.1 脊柱肿瘤栓塞前后血管造影情况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肿瘤栓塞前造影血管丰富,成团状,甚至可见到肿瘤区出现染色重的血池,栓塞后再次造影,见肿瘤区部分造影剂显影或不显影,表明栓塞成功。
图2 左侧肋间动脉肿瘤血运显影情况 A.栓塞前 B.栓塞后
2.2 栓塞后24~48 h手术,栓塞组与对照组出血量见表1。栓塞组出血量700~2 500 ml,总10 700 ml,平均1 700 ml;对照组3 500~6 000 ml,总41 300 ml,平均4 100 ml。从表1可以看出,栓塞组与对照组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 (P<0.01),栓塞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2.3 本组7例在栓塞后均有不同程度截瘫发生或加重,见表2。4例在肿瘤切除术后1周恢复到栓塞前水平,2例在2周左右恢复到栓塞前水平,1例在3周左右恢复。本组未见有误栓。
表1 栓塞组与对照组出血量(±s)
组别 n 平均出血量(ml) 栓塞组 7 1 700±100**
对照组 9 5 540±381
t检验,与对照组相比:**P<0.01 表2 栓塞组栓塞前后截瘫变化
栓塞前 Frankel分级 n 栓塞后Frankel分级 A B C D E A B C 1 1 D 1 1 E 5 2 2 1
3 讨论 3.1 术前栓塞的意义 脊柱骨肿瘤位置深,周围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复杂,肿瘤血运丰富,术中易大量出血,且止血困难,在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骨肿瘤切除前行动脉栓塞的目的在于: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使肿瘤易完全切除。本组栓塞7例,出血量700~2 500 ml,总出血量10 700 ml,平均1 700 ml;而对照组出血量3 500~6 000 ml,总出血量41 300 ml,平均4 100 ml。两组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此外,栓塞组病例手术切除肿瘤时,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界线清楚,易剥离,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脊柱肿瘤的手术切除确有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2 栓塞后手术时机的选择 骨肿瘤栓塞后应立即或者短期观察后进行手术,栓塞与手术间隔时间不超过48 h为宜,否则将可能发生组织坏死或脓肿形成,不利于手术;且时间间隔越长,动脉复通的机会越多,这与明胶海棉是一过性栓塞物有关。本组均在栓塞后第2天行手术治疗,间隔一天是给患者一个休息、恢复的时间,在术中我们观察到本组的确有肿瘤组织的坏死,但未见脓肿形成。有关复通的时间、程度还须进一步观察证实。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人干腓骨上胫腓关节坡度测量 下一个医学论文: MRI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致椎体缺血性坏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