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干腓骨上胫腓关节坡度测量 |
|
关节坡度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笔者就109根干腓骨的上胫腓骨关节坡度的研究方法、结果及其意义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搜集完整无损的人干腓骨109根,并要求上、下胫腓关节面及其粗隆和外踝形态结构无破损,以便于辨别左、右侧。109根干腓骨中左侧49根,右侧60根。 1.2 测量方法 采用特殊测量器(由直尺和量角器组合而成)分别测出腓骨干纵轴与上胫腓骨关节面的夹角(∠A,图1)和上胫腓骨关节面与水平线的夹角(∠B,图1),代表上胫腓关节的坡度。上胫腓关节坡度的确定以关节软骨面的倾斜度为标准,而不以粗隆尖端到关节面下缘的连线为标准,使上胫腓关节坡度测量精度优于X线平片测量。
图1 上胫腓关节坡度测量方法及其基本类型 (引自Ogden JA.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3;53:177)
1.3 统计学处理 将按上述要求测得的所有参数,用Minitab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求出±s、中位数(M)、P值、相关系数(r)和回归方程等。
2 结果
2.1 109根干腓骨上胫腓关节面与腓骨干纵轴夹角(∠A)测定结果为59.93°±9.29°,M=60.00°。左侧60.88°±9.43°,M=63.00°;右侧58.82°±9.22°,M=60.00°。两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15,P=0.25)。 2.2 109根干腓骨上胫腓骨关节面与水平线夹角(∠B)测量结果为30.25°±9.32°,M=30.00°。左侧29.10°±9.40°,M=27.00°;右侧31.18°±9.22°,M=30.00°。两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16,P=0.25)。 2.3 相关—回归研究结果∠A(59.93°±9.29°)和∠B(30.25°±9.32°)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23.55,P<0.01),两者呈负相关(r=-0.396 2,t=4.47,P<0.001)。回归方程∠A(Y)=71.9-0.396X(∠B);∠B(Y)=54.1-0.396X(∠A)。
3 讨论
上胫腓关节面的倾斜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从接近水平面到陡斜面,有时腓骨关节面可朝向前面。Ogden(1974)研究认为,上胫腓关节面与腓骨干纵轴以及关节面形态等有关,并按上胫腓关节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将上胫腓关节分为水平型和倾斜型两种基本类型(图1):水平型表现为腓骨关节面呈圆盘状或轻微凹陷,关节面类似水平状,胫骨关节面呈圆形。胫骨外侧缘向下向后突起,可增加上胫腓关节的稳定性,防止腓骨头向后脱位。倾斜型表现为关节面的倾斜度变化最大,Ogden选择20°作为水平型和倾斜型关节面的界线。国外研究显示,尽管上胫腓骨关节面与水平线夹角(∠B)可>76°,但大多数在10°~40°范围内。本文研究显示国人上胫腓关节面与水平线夹角(∠B)范围为11°~59°,其中10°~40°占86.46%,>40°者仅占13.54%,与国外研究相符。 一般认为,上胫腓关节面倾斜度越大,关节面越小。有人认为,水平型关节活动度大,倾斜型关节活动度则受到一定限制,大多数上胫腓关节脱位累及倾斜型关节,Ogden(1972)报道70%,并认为脱位易难程度与关节支持组织强度有关,也与关节面的倾斜度有关。 由此可见,测量上胫腓关节坡度不仅可研究国人上胫腓关节解剖结构与类型,还具有评价上胫腓关节稳定性的作用。上胫腓关节脱位非常少见。Ogden(1974)和Andersen(1985)将上胫腓关节脱位分为4型,即前外侧脱位、后内侧脱位、上脱位和习惯性脱位或慢性不稳。采用X线平片、CT扫描和上胫腓关节坡度测量对诊断有帮助,尤其是上胫腓关节慢性不稳。Keogh等〔1〕研究显示,单侧X线正侧位片的诊断率为72.5%,双侧对照X线正侧位片的诊断率可提高到81.3%,CT扫描的诊断率为86.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大鼠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 下一个医学论文: 选择性动脉栓塞在脊柱肿瘤治疗中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