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器官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报告 |
|
孙光平 刘定益
近1年来,我院收治2例子宫内膜组织异位于泌尿器官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 女,35岁。诉左腰腹胀痛并间断肉眼血尿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左侧腰部疼痛并肉眼血尿,无畏寒、发热。B超探查患侧泌尿系未见异常。给予抗炎、解痉治疗而缓解,以后此症反复发作,间隔时间相对规律。本次入院前再次B超发现左肾积水,左输尿管扩张。体检:一般情况好,左肾区稍饱满,叩痛(+),KUB+IVU示左肾积水,左输尿管扩张,左侧输尿管下段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未见异常。尿细胞学检查阴性。术前诊断:左侧输尿管下段占位性病变,因输尿管梗阻端形状欠规则,边缘模糊,疑为输尿管原发性肿瘤。行左侧输尿管下段探查,术中见病变处输尿管质硬并呈现纤维化。快速冰冻切片报告为子宫内膜异位。切除病变输尿管,端端吻合,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无不适。 例2 女,30岁。婚后3年不孕。B超盆腔探查发现膀胱前壁有3 cm×4 cm大小包块,子宫未见异常,双侧卵巢囊肿。病程中患者无血尿,却有痛经及周期性尿频,无尿痛及排尿困难。体检:一般情况好,耻骨上区无压痛,阴道腹壁双合诊隐约可及4 cm×2 cm大小包块,中等硬度,活动度一般。膀胱镜检:膀胱三角区及输尿管开口正常,膀胱顶部可见粘膜明显隆起,呈半球状,基底宽大,病变处粘膜完整,周围粘膜未见明显浸润、坏死及出血。KUB+IVP未见异常。膀胱CT见肿瘤向膀胱腔内突出,盆腔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尿细胞学检查阴性。24 h尿儿茶酚胺正常。予以膀胱探查,术中见膀胱前壁有一约4 cm×4 cm大小、形状基本规则、暗红色包块,中等硬度,膀胱前壁与腹膜紧密粘连,肿块侵及膀胱肌层,但未侵及膀胱粘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为子宫内膜异位。行膀胱部分切除,同时探查盆腔、子宫、附件,并请妇科医师一并予以相应处理。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后随访6个月,一般情况好。 2 讨论 因异位子宫内膜可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相应变化,故患者育龄期多有周期性发作特点,且可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较为共同的症状为痛经、月经失调和不孕。本组2例均为育龄期妇女,病史中有周期性发病特点,例2尚有不孕和痛经史,虽想到有子宫内膜异位的可能,但简单地认为无周期性血尿而予排除。这是导致术前未能正确诊断的原因。 子宫内膜异位于泌尿器官以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对多见,大多数位于覆盖膀胱顶部及后壁的腹膜面,少数病例可位于膀胱肌层内,甚至累及膀胱粘膜并引起相应的膀胱症状,如周期性尿频,下腹胀痛,经前及行经期血尿。因此,对育龄期妇女有周期性血尿、尿频等症状,即应考虑有泌尿器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阴道检查触及肿块有助于确诊。如病变未侵犯粘膜膀胱镜检难有典型的阳性发现。膀胱镜活检往往因异位的子宫内膜位于粘膜下及浆膜下,取材常不能深及病变之所在,故意义不大。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对较少,其症状和特点同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 有人曾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轻、中、重三期,并提出疗效与分期密切相关。曾有人报告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侵及右侧骶韧带及输尿管形成肿块,压迫直肠,引起周期性血尿和肾盂积水,经药物保守治疗,肿块缩小,症状消失。笔者以为,对于那些症状轻微或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或者病变广泛难以根治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不失为一缓解症状的办法,而对于单个病灶,则应手术切除以求根治为好。
上一个医学论文: CDKN2基因变异致前列腺增生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多房性肾囊肿10例报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