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术式选择 |
|
论
一、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多样。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有先天性解剖变异和后天解剖改变[3,4]。这些因素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小。正常人此夹角为45~60度,若小于15~30度,即可出现十二指肠压迫性梗阻。引起夹角变小的因素很多,如先天性夹角过小,Treitz韧带过短,十二指肠横部位置过高或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的位置过低,低于第一腰椎平面之下等。本组属先天性因素7例,其中先天性夹角过小5例,Treitz韧带过短1例,十二指肠横部过高1例。后天因素使局部解剖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本病也较常见,如脊椎前凸畸形、长期卧床、石膏床固定等,这些因素可缩小脊柱与血管间的间隙。本组2例病人有脊椎手术史,术后卧床,3个月后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本病也发生于消瘦体弱病人[5],这类病人常因脂肪组织少而伴有内脏下垂,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变小。本组有6例病人入院时明显消瘦,体重减轻,但其中只有2例为发病前存在消瘦和内脏下垂,另4例则为发病后逐渐消瘦、体重减轻应视为本病的结果而非病因。 二、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在临床上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以慢性型为多。本组11例均呈慢性经过,且都有十二指肠慢性梗阻的表现。临床诊断多无困难,需与幽门梗阻、十二指肠第四段梗阻鉴别。本病行十二指肠X线钡剂检查的典型征象:①梗阻近侧十二指肠扩大,有明显的顺逆蠕动交替出现象钟摆样运动;②钡剂在十二指肠横部受阻,有时可见外形整齐的压迹和/或中断影;③改变病人体位,特别是俯卧位时,可见钡剂顺利进入空肠;④胃腔扩大,幽门通畅,胃排空受阻。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指肠其它疾病如肿瘤、克隆病、异位胰腺等引起的梗阻,行十二指肠镜检查或血管造影有助于鉴别。手术治疗时应详细探查,术中行十二指肠充气试验[5],即向十二指肠内注气200~400 ml,同时阻断幽门以免气体返流入胃。如近侧十二指肠扩张4 cm以上可诊断为十二指肠远段梗阻。作者曾治疗1例十二指肠梗阻,术中十二指肠充气试验阳性,进一步探查为十二指肠第四段平滑肌瘤,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治愈。 三、非手术治疗只适用于病程短、症状轻者,也可作为术前准备,以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如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 1.Treitz韧带松解术:本组施行1例,术后效果好。此手术方式操作简单,创伤小,Treitz韧带松解后可使十二指肠横部和升部下移4 cm以上,可解除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迫。但这一术式只适用于Treitz韧带过短,局部解剖关系清楚,无炎症、粘连或淋巴结肿大者。否则效果不佳。 2.胃空肠吻合术:本组施行1例。该病人入院时病程6年,全身状况不佳,术中发现粘连严重,而行此简单手术。术后效果不佳,时有呕吐。经TPN治疗2周后,全身情况改善,再次手术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治愈。值得吸取的教训是:①胃空肠吻合术不能有效地解除十二指肠梗阻,不宜用于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②对于病程长、全身状况不良的病人应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尽可能纠正全身的生理紊乱包括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最好先行TPN疗法再择期手术。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梗阻原因分析及处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