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胃癌的早期诊治22例分析 |
|
胃侧12例,残胃小弯侧8例,胃底贲门2例。肿瘤直径≤2.5 cm 5例,>2.5 cm 17例。残胃粘膜充血肿胀、糜烂呈显著炎性改变6例,息肉样隆起6例,溃疡样改变10例。 组织学分型:管状腺癌13例,粘液腺癌5例,低分化癌3例,原位癌1例。 外科治疗:除1例明确远处广泛转移而行非手术治疗外,余21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据癌肿的TNM分期法,将术中所见分为4期,另加原位癌为0期[1],分期及手术方式见表1。
表1 本组分期及术式
分期 例数 术 式 消化道重建方式 淋巴结 清扫范围
0 1 残胃切除 食管空肠Roux-Y吻合 R1 Ⅰ 2 残胃切除加脾切除 食管空肠Roux-Y吻合(1例),牧野式空肠双肠双腔代胃术(1例) R2 Ⅱ 7 残胃切除加脾切除,保留胰腺、脾动脉切除术 食管空肠Roux-Y吻合(3例),食管空肠端侧吻合(1例),牧野式空肠双肠双腔代胃术(3例)。 R2 Ⅲ 5 残胃切除加脾切除术(2例),残胃切除联合尾侧半胰、脾切除术(3例) 食管空肠端侧吻合(3例),全胃切除后SS吻合术(2例) R2(4例) R3(1例) Ⅳ 6 癌肿切除(2例),短路手术(1例),残胃切除加脾、肝左外叶切除(2例),残胃切除联合尾侧半胰腺切除加横结肠切除(1例) 胃空肠Roux-Y吻合(2例),食管空肠Roux-Y吻合(3例),食管空肠端侧吻合(1例) R0(4例) R2(1例) R3(1例)
讨 论 残胃癌发病率国内报道为0.3%~13.3%[2],本组则为7.7%。从临床资料来看,残胃癌的发生与原发部位的关系不密切,但与术后间隔时间相关。本组资料表明,其发病多集中在10~20年、20年以上两个时段。手术时年龄在50岁以上者居多,说明残胃癌与术后间隔时间的递增成正比,尤其是术后15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大为增高。而且初次手术时的年龄对该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首次手术时年龄愈大,癌变的间隔期愈短。因此,对胃术后10年以上患者应定期胃镜检查,尤其是手术时年龄较大者,即使无症状,也实属必要,本组3例无症状者,就是因体检胃镜检查而获诊。 残胃癌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X线多采用双重对比造影以提高诊断率。但由于残胃结构的特殊性,加之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致使其诊断率不高,且发现时基本为中晚期,鲜有早期者。而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甚高,其正确率达90%以上。本组22例胃镜确诊的残胃癌,同步行钡餐对照,结果仅8例阳性,且术中探查均为Ⅲ、Ⅳ期,无一例早期。因此我们认为残胃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而钡餐是不必要的。但在行胃镜检查时,施术者应注意胃术后胃腔缩小,正常解剖结构改变带来的影响,要正确掌握冲洗和吸取方法及观察的方向和距离,详细观察残胃的蠕动情况,粘膜的病变,尤其在好发部位,要多点取材且深度足够,以提高阳性率,对活检阴性者,作者体会若存在癌旁病变表现如粘膜萎缩、腺体囊性扩张,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强调短时间定期复查的重要性,本组3例就是因1年连续2~3次及胃镜检查而获诊。 残胃癌的手术切除率不高,主要由于未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如能早期确诊,经过合理的外科治疗,其预后较好。 目前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有联合脏器切除、全胃切除、姑息性切除、短路手术等。由于残胃癌手术为二次手术,本身残胃周围易粘连,加之进展期残胃癌以浸润型较多,故更容易发生残胃周围脏器的直接浸润。同时,从临床上看,残胃癌较普通胃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而且残胃术后淋巴液的流向也发生改变,故对淋巴结的廓清的重要性不亚于癌肿的切除。为此,我们认为:①切口的选择上,应直接采用胸腹联合切口,这种切口术野开阔,暴露充分,利于粘连的松解及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同时能保证切除足够的食管下段。②多脏器联合切除应为首选术式,对早期残胃癌,若能在残胃全切的基础上加脾切除,则效果更好,而进展期残胃癌则必须行残胃切除联合脾切除。若合并其他脏器侵犯,如肝脏、胰尾、横结肠、空肠等,也应一并切除。③淋巴结清扫范围以R2手术为基本标准术式,争取行R3手术,即便是Ⅳ期限局型癌肿,也应尽可能扩大淋巴结清扫,这对预后是有益的。④不能切除的患者,各种姑息性及短路手术是必要的,以延长患者生命。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食管重建术吻合术式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局部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