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或邻位皮瓣修复鼻部软组织缺损的分区应用 |
|
2 手术方法
鼻部各区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相应的手术修复方法(表1)。
表1 鼻部软组织缺损的分区及相应的手术方法
分区 次区 例数 手术方法 鼻根部 3 Rintala鼻额部局部皮瓣推进 鼻中段 鼻背部 3 双侧斧状局部皮瓣旋 转 鼻侧壁 4 对侧壁局部皮瓣,供区值皮 鼻端部 鼻尖部 7 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瓣 转移 鼻翼部 7 鼻唇沟局部皮瓣旋转 鼻小柱 6 鼻背轴型皮瓣旋转
3 结果
30例皮瓣无坏死,外观满意。
4 讨论
4.1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鼻部部分软组织缺损对手术修复有较 高要求。游离植皮在色泽、弹性、丰满度等方面不能令人满意,术后皮片收缩还可能造成继 发畸形;游离复合组织移植还进一步存在失活的危险,况且在骨面暴露的情况下游离移植不适用。因此,该部位的修复原则上应选用皮肤质地 相近或相同,血运可靠的局部或邻位皮瓣。 4.2 Burget GC[1]提出的鼻部美学分区法将整个鼻 部分为鼻尖、鼻翼、鼻背、侧壁等几个以皮肤自然皱褶或轮廓线为边界的拓扑学亚单位,我 们以此为基础,将鼻部划分为三个区域。 4.2.1 鼻根部 下眼睑最低水平以上,包括Burget鼻背及侧壁的上半部。该区以鼻背为主 ,与侧壁分界不甚明显,且皮纹水平方向,与其下半部不同,故单独分出。 4.2.2 鼻中段 下眼睑最低水平至鼻唇沟最高水平,包括Burget鼻背及侧壁的下半部。该 区侧壁已占主要地位,皮纹由水平转向外下以至垂直。 4.2.3 鼻端部 鼻唇沟最高水平以下,包括Bruget鼻尖、鼻翼及鼻小柱部分。 在以上分区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以下手术原则:以局部或邻位皮瓣转移为主;缺损区边缘尽 量与区域界线相一致,必要时切除部分正常组织;切口瘢痕尽量与皮纹或区域界线相一致并 两侧对称,避免单侧或斜行横贯瘢痕。 4.3 现就具体手术方法按分区讨论如下。 4.3.1 鼻根部 缺损以Rintala鼻额部矩形瓣推进修复[2]。该皮瓣可延伸应用于 全鼻,但为了避免过长的双侧切口瘢痕,仅将其限用于鼻根部。 4.3.2 鼻中段 有鼻背和侧壁两个分区:①中段鼻背部缺损,推荐一种双侧斧状局部皮瓣 (图1),将缺损两侧上方的皮肤软组织向中央旋转推进修复缺损,其上水平切口瘢痕位于水 平皮纹区,下水平切口瘢痕位于鼻尖上压迹[2],中央切口瘢痕位于正中垂直线。 ②中段鼻侧壁缺损,由于鼻位于面中轴线,其两个侧方软组织厚度的差异可在正面形成鼻偏 斜的视感,这里推荐一种手术方法,即对侧局部皮瓣以中线为蒂转至患侧,供区植皮。术后 双侧手术瘢痕基本对称,术区软组织厚度虽均有减低,但两侧凹陷程度相近,正面观优于单 侧手术。
图1 双侧斧状皮瓣修复先天性中段鼻背发育不良
4.3.3 鼻端部 有鼻尖、鼻翼、鼻小柱三个分区:①鼻尖部缺损,以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瓣 修复[3]。②鼻翼部缺损,以鼻唇沟局部皮瓣修复[3]。③鼻小柱缺损, 多为鼻端部复合缺损。单纯鼻小柱缺损可用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或动用上唇正常组织[3 ]。但前者不仅有存活问题,而且只限于平面修复,不能形成三维结构;后者则要破坏上 唇正常结构。我们选用面动脉的鼻外侧支为血管蒂[4]设计双叶形鼻背轴型皮瓣(图 2)。该血管沿鼻翼沟上方进入鼻背,有多处分支与对侧吻合,可于深筋膜下掀起,仅需保留 鼻翼沟上5mm宽的皮蒂即可,能随意转动,应用灵活,可应用于不同范围的缺损修复。在修 复鼻小柱鼻端部复合缺损时一般我们将蒂对侧的鼻翼背侧皮瓣下旋再造鼻小柱,再将鼻背皮 瓣下旋修复鼻翼创面,鼻背供区可直接缝合。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自制矫治器在 度唇腭裂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改良菱形皮瓣的临床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