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复合组织瓣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
|
耳廓上方的颞筋膜层,集中在耳廓上方至顶 结节之间的区域内,下界距耳上极2.0~4.2cm,上界距耳上极4.9~9.0cm,上下界间距3.0 ~4.5cm,前后宽约3cm,明显可见的吻合支有2~4条,还可见到顶支在耳廓上方2~5cm处发 出耳后直接分支分布于耳后乳突区皮肤[8]。
2 临床应用
2.1 耳廓的修复与再造 2.1.1 耳廓缺损:①对于较小的耳廓缺损可在对侧耳轮或耳舟处切取楔形复合组织 瓣游离移植,组织块宽度一般在1.5cm内。Day(1921)、Adams(1955)、Pegram(1956)、Nagel (1972),国内作者如郝铸仁[9]等从50年代即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提高成活率 ,Brent[10](1990)提出切除复合组织块耳后皮肤和软骨,保留耳轮边缘软骨, 以此减小复合组织块的体积,并分离耳后松弛皮肤与复合组织缝合,提供较大接触面积以增 强复合物血运建立。②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Davis(1974)即依靠耳轮脚前方为蒂,切取同侧 耳甲皮肤软骨复合组织瓣旋转上提修复耳廓上1/3缺损,软骨背面及耳甲供区用全厚皮片修 复。③与皮瓣联用:如当耳后皮瓣掀起修复耳轮缘大部缺损时选用同侧耳甲皮瓣更为有利。 郝铸仁[9]等以耳甲外侧为蒂形成向上旋转的耳甲复合组织瓣修复构建耳廓上极, 上旋后软骨的后上创面用耳后皮瓣覆盖,用此法修复先天小耳畸形10例,严重杯状耳畸形7 例,效果良好,尤适用于较大耳甲的先天性小耳畸形。 2.1.2 耳廓的再造 外耳再造的耳屏重建中,Brent[10]设计从对侧耳 甲切取“J”形复合组织块游离移植。 2.1.3 耳离断的再植 显微吻合血管再植离断耳能提供最好的美容效果,但由于耳 血管细小且离断时常有软组织及血管内膜受损,并且对于手术者的技术和操作熟练程度要求 较高,因此成功率受到一定限制。传统方法则是将断耳部分或全部作为一个复合组织来对待 ,如Bandet[11](1973)报道一离断5.5小时,包括耳廓、耳垂和部分耳甲的全耳 依此法再植成功1例。然而非显微外科的方法成功率不高,仅偶有小部分离断耳再植成功报 道。为此人们作了很多设想和改进:Gibson[1]指出该法游离移植存活的关键是大 面积接触。Mladick[12](1971)描述了“口袋原理”(pocket principle)。即将 离断部分上面皮肤去表皮(deepthelialization),与离断的残余部分解剖对位缝合,然后埋 在耳后皮下囊袋中,该原理增加了离断部分与周围受床的接触面以吸取营养物,真皮在皮下 袋内由于较大接触面很快血管化,从而使再植耳较快血管化,而真皮与软骨间关系保存,减 少了软骨成活后期的弯曲、变形。Pribaz[13](1997)成功用了5例,认为Mladick 法简单可靠,断耳复合移植体的袋中时间越长,存活机会越大,但真皮易于纤维化形成瘢痕 。Lin[14](1997)等在1例右耳上极离断连带邻近头皮撕脱的患者,应用“扇形” 技术再植离断耳获成功。即将离断耳的耳后皮肤扇形铺开覆盖至颞部头皮缺损处,造成复合 移植物和受床间大面积接触。另外还有多种方法:如切除耳后皮肤、软骨凿穿多个孔以利前 面皮肤与血管网广泛接触以增强复合组织存活,或利用局部皮瓣如颞顶筋膜皮瓣或颈阔肌皮 瓣包盖软骨支架,形成“三明治”样结构以利复合移植物存活,但操作多较繁杂,且需多期 进行。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IFN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康宁克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