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胸腔镜手术20例报告 |
|
冯新海 刘锟 王忠华 刘培良 李悟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技巧。方法 施行20例电视胸腔镜手术。其中包括肺大疱切除及胸膜粘连松解术8例,肺楔形切除术6例,胸膜活检3例,纵隔肿瘤摘除1例,创伤性血胸止血术1例,肺棘球蚴内囊摘除1例。1例中转为开胸术。结果 20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 正确掌握电视胸腔镜手术技巧,结合具体情况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胸腔镜术; 胸部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83(2000)03-0158-02
自1996年12月至1998年8月,我们共完成电视胸腔镜手术2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16~70岁(平均43.6岁)。右胸11例,左胸9例。肺大疱8例,肺周围肿物6例,恶性胸水3例,纵隔肿瘤1例,创伤性血胸1例,肺棘球蚴病1例。 二、器械:美国Stryker公司10 mm O度胸腔镜,日本Sony电视监视器,不同口径的套管穿刺器(trocar),Endo GIA30 Stapler,钛夹钳,以及其它配套胸腔镜操作器械;卵圆钳,大号止血钳等普通胸外科器械;常规开胸包。 三、操作方法:双腔管单侧通气19例,双侧通气1例。手术方式包括:肺大疱切除或结扎并滑石粉胸膜固定术8例;肺楔形切除术6例,2例为错构瘤,1例为炎性假瘤,1例为高分化腺癌,1例为绒癌肺转移,1例为肺结核球(VATS失败);3例胸膜腔积液,用VATS行胸膜活检并滑石粉胸膜固定术,病理证实腺癌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例;纵隔神经纤维瘤摘除1例;创伤性血胸钛夹止血1例;肺棘球蚴内囊摘除1例。术毕置胸腔引流管。 四、结果:19例顺利完成胸腔镜下手术,1例因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失败,改为开胸术,无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3~10 d,平均5 d。
讨 论
胸腔镜手术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我们自1996年12月开始使用该技术,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关于麻醉:一般采用双腔管单侧通气[1]。本组1例肺癌患者,70岁,重度肺气肿,心肺功能极差,不能耐受单肺通气,我们尝试采用双侧通气。术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将通气量减至最低限度,操作关键时刻可暂时停止通气,手术亦获成功。 二、关于切口选择:我们遵循胸腔镜常规三切口原则[2],但在运用过程中,有意使一个操作孔尽量靠近病灶。一方面可用食指触摸探查病灶;另一方面可用普通深部打结法代替胸腔镜打结法,使线结更加扎实可靠。胸壁穿刺孔仅需保留导入胸腔镜的穿刺套管,以避免胸壁的出血污染镜头,另外2个操作孔的穿刺套管可以拔除,亦可使操作器械顺利进入胸腔,在病变部位各个方向上更加方便、灵活地操作。1个操作孔可同时进入2~3个器械,使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也可避免多切口,减少病人痛苦。 三、关于病灶定位:术前定位,我们使用胸部X光透视引导穿刺病灶注入美兰,术中根据染色部位确定病变部位获满意结果。术中定位,可根据病灶表面的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组织差异,如肺棘球蚴露在肺表面的外囊部分有纤维蛋白层覆盖,无血管分布,呈灰白色;病灶突出正常组织表面,如胸膜病变,肺周围肿瘤,纵隔肿瘤;还可用卵圆钳或食指触摸探查病灶,主要是肺周围肿瘤,效果满意;肺大疱病例术中可膨肺而发现病变。 四、关于手术器械:用普通胸外科器械代替部分胸腔镜器械,如用卵圆钳代替肺钳,用大号血管钳代替抓钳;对于经济困难患者采用普通缝针线(圆针双4号线)代替钛夹、自动缝合切割器等一次性消耗品结扎或缝扎组织残腔、残端。 五、关于打结法:先将打结线在胸壁外绕结扎钳,用止血钳夹住两个线头自该操作孔送入胸腔,再用另一止血钳从另一操作孔将线头牵出,并保持张力,然后翘起结扎钳头,使打结线套住需结扎的组织进行打结。这样可避免常规方法中线头易被送线抓钳带出的麻烦,方便快捷。 六、关于手术:本组1例不能承受肺叶切除的周围型肺癌患者,连续用3个Endo GIA30钳夹3次完成肺楔形切除术。出院后辅助化疗、放疗。随访半年,无复发、转移。因此,胸腔镜肺癌局部切除术不失为肺癌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3]。胸腔镜肺棘球蚴内囊摘除术一直有争议,文献报道不多。有的学者将此列为禁忌,理由为非直视操作,棘球蚴内囊液容易外溢,从而导致过敏反应,棘球蚴复发。本组1例肺棘球蚴内囊摘除术较[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支气管剔除术在左肺下叶并舌段支气管扩张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跟腱断裂33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