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剔除术在左肺下叶并舌段支气管扩张中的应用 |
|
徐业新 谢再伦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剔除术在左肺下叶并舌段支气管扩张(支扩)中的手术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左肺下叶切除加舌段支气管剔除治疗左肺下叶并舌段支扩11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肺不张经纤支镜吸痰治愈。随访1~5年,全部病例症状消失,X线检查术侧肺膨胀良好。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便,创伤小,能较好替代舌段切除术,是治疗大多数舌段支扩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83(2000)03-0160-02
我院1992~1995年,对11例左肺下叶并舌段支气管扩张(支扩)的病人行左肺下叶切除加舌段支气管剔除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11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13~46岁,平均年龄24岁。病程为8个月~26年。症状:咳脓痰4例,咯血9例(每次50~100 ml3例、110~300 ml3例、300 ml以上3例)。全部病例经支气管造影检查确诊。10例为左肺下叶并舌段支扩,另1例为单纯左肺下叶支扩行下叶切除术后3年再发咯血,又经支气管造影证实存在舌段支扩。11例舌段支扩中有10例属柱状型,1例为小囊状型。 二、手术方法:按常规先切除左肺下叶,再行舌段支气管剔除术。最初2例在舌段动脉后方解剖舌段支气管,后9例均在舌段静脉后方解剖舌段支气管。找准舌段支气管后,距开口处1 cm内切断,近心端间断缝合关闭残端,远端用组织钳钳夹,钝性加锐性仔细解剖分离,直到亚段或亚亚段支气管钳夹,再切断结扎后留入肺内。创面未予缝合。全部病例没有损伤血管。 三、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因畏惧切口痛,没有配合主动有效咳痰,致术侧肺不张,后经纤支镜吸痰治愈,其余病例术后经过顺利。随访1~5年,全部病人咳脓痰、咯血症状消失,胸部平片和透视显示术侧肺无感染征象,膨胀良好。
讨 论
左肺下叶并舌段支扩一般采用左肺下叶并舌段切除术,但所剩余只有尖后前段肺(余肺)组织。舌段切除术容易损伤相邻的前后段和相应段间静脉,创面大,止血费时,创面缝合严密使余肺体积明显缩小,残腔增大,如缝合不严密会有长期漏气等弊端。应用支气管剔除术,旨在替代舌段切除术,可避免舌段切除的缺陷。本术式依据肺泡具有侧支通气的理论,即肺泡-肺泡间孔(kohn)、肺泡-细支气管间孔(Lambert交通径路)和细支气管间通道。由于人体肺存在交通的间隙,尽管剔除了相应的肺段支气管,靠邻近健康肺泡进行侧支通气,达到保留舌段肺完全扩张,充填残腔,从而限制余肺被动性扩张与扭曲,同时也避免段切除术的复杂操作技术与并发症。我们体会,单纯性柱状支扩及小囊状支扩手术为本手术的适应证。舌段肺内有严重广泛病理改变,如不可逆肺不张、巨大肺空腔疾患,舌段肺为独立副叶,无侧支通气功能,均应列为本术式的禁忌证。 剔除术操作要点:①寻找舌段支气管:有学者沿下叶支气管残端向上解剖至上叶根部找出舌段支气管[1]。本组主要在舌段静脉后方解剖舌段支气管9例,舌段动脉后方2例。我们认为,舌段静脉比动脉距离支气管近,并能准确快速找到舌段支气管。剥离舌段支气管时,静脉又比动脉致损伤机会小。判断舌段肺与余肺有无侧支通气功能,将肺萎陷,分离并钳夹舌段支气管,请麻醉师鼓肺,气体缓慢进入舌段肺则有剔除术指征。②剔除:解剖舌段静脉并牵拉一侧。切断舌段支气管,近心端间断缝合关闭,远端钳夹提起,紧贴支气管外壁周围钝性或锐性分离。剔除长度达亚段或亚亚段支气管均可。本组10例柱状剔除较容易,1例囊状剔除稍难。③预防副损伤:因支扩病理改变,舌段静脉靠近该支气管,有的患者支气管与血管可能产生粘连,应细致解剖,对个别粘连牢固者,可将该处支气管壁切除保留在血管壁上,避免损伤血管。舌段动脉与该支气管之间虽有肺组织存在,但绝对不能在肺内行剔除术,否则导致出血和损伤动脉大出血;紧贴支气管外壁剔除,一般不易致动脉损伤。 为了使剔除舌段肺迅速复张,在关胸前请麻醉师吹肺,见舌段肺完全膨胀。术后鼓励病人主动咳嗽,使舌段肺始终保持扩张状态。本组1例术后主动咳嗽不力,行纤支镜吸痰治愈。因此,保持余肺气道通畅,是决定本术式成败关键,应引起重视。
[作者简介]徐业新(1952-),男,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徐业新(434100 湖北省荆州市胸科医院外科) 谢再伦(434100 湖北省荆州市胸[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20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电视胸腔镜手术20例报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