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因子1在大鼠脊髓急性损伤时的表达 |
|
胞外蛋白降解酶的作用,纤溶成分的改变等。笔者着重就纤溶成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PAI-1)在脊髓急性损伤时表达的变化及作用进行探讨。
材料与方法 一、 脊髓急性损伤模型的制作 取成年健康Wistar大鼠35只,体重250~300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用质量浓度为3 g/L的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麻醉(1.0 ml/100 g),手术区脱毛,固定。消毒后显露胸腰段椎板,咬除T12~L1椎板,显露硬脊膜。在T13腰骶膨大处放置一直径3 mm、重0.1 g的铜片。用10 g法码,在直径为1 cm玻璃管的引导下从6 cm高处垂直落下打击铜片,冲量为60 gcf,致大鼠脊髓中度损伤。伤后2,6,24,168,240小时再次麻醉后,分别用等渗盐水和质量浓度为40 g/L的多聚甲醛心脏灌流,以打击点为中心取约1 cm长的伤段脊髓,放入质量浓度为40 g/L的多聚甲醛固定液中,4℃固定约8小时,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 二、 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 鼠抗t-PA和PAI-1单抗为上海医科大学分子遗传研究室惠赠;ABC复合物购于华美公司。采用ABC法,按照说明中的提示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以家兔血清或PBS取代第1抗体作替代对照或空白对照。 在MIAS-300图像分析系统上,分别测定一定面积中的阳性信号面积和阳性信号平均灰度值,每例测4个高倍视野,计算免疫组化阳性指数(PI)[3]。
结 果 一、 HE染色观察 脊髓损伤后2小时灰质内散在出血,6小时白质、灰质内灶性出血,灰质肿胀;24小时灰白质内片状出血,神经轴突浊肿变性,神经元固缩、变性、坏死、溶解,神经元间隙增大;7天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残存神经元尼氏体开始增加,神经胶质细胞开始增多;10天脊髓灰质开始出现萎缩,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胶质细胞较7天时无明显增多。 二、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正常大鼠胸腰段脊髓t-PA抗原呈弱阳性,且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和软脊膜,而PAI-1无明显表达,脊髓损伤2小时后t-P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逐渐增强,3天时达到高峰(图1);以后又有所转弱,3天时软脊膜染色呈明显阳性,着色亦较深。PAI-1在脊髓损伤3天内免疫组化无染色,3天时略有染色(图2),以后逐渐深染,成局灶性,前角运动神经元、胶质细胞7天时明显深染(图3)。免疫组化对照切片无着色。
图1 脊髓损伤后3天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t-PA抗原强阳性反应 免疫组化 ×200
图2 脊髓损伤后3天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PAI-1抗原微弱阳性反应 免疫组化 ×400
图3 脊髓损伤后7天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明显减少, PAI-1抗原强阳性反应 免疫组化 ×200
t-PA与PAI-1免疫组化阳性指数(PI)随时间变化:脊髓损伤后72小时t-PA表达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PAI-1在伤后72小时有少量表达,以后逐渐增多,至168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图4)。
图4 t-PA与PAI-1免疫组化阳性指数(PI)的变化
讨 论 t-PA和PAI-1是纤溶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t-PA可激活纤溶酶原使其变化为纤溶酶,而PAI-1可抑制t-PA活性,对t-PA具有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整个纤溶系统。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创伤小鼠反抑制T细胞的变化 下一个医学论文: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20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