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骶神经根造影封闭的应用 |
|
2例,年龄24~73岁。神经根造影前根据脊髓腔造影或MR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1例(其中L4~5和L5~S1均有椎间盘突出15例),椎管狭窄症24例,脊椎滑脱症2例,术后椎管内神经粘连2例。59例均作选择性单根神经根造影,对L4~5和L5~S1同时存在间盘突出者,选择突出明显节段的相应神经根作造影。其中L4神经根造影8例,L5 30例,S1 21例;单纯造影检查18例,造影兼封闭41例。 1.2 方法 操作前无特殊准备,腰腿痛严重时给安定10 mg肌注。取俯卧位,下腹部垫薄枕以减小腰椎前凸。使用 22# 8~10 cm长穿刺针,无菌操作,局麻下从棘突旁4 cm皮肤定点垂直刺入,经筋膜、肌层到达横突外下缘,再使针向内、尾侧倾斜20°,缓慢深刺1 cm至椎间孔部位(图1),诱发下肢放射痛时即提示已刺至神经根处,如不出现放射痛可调整针刺方向和深度。待抽吸未见脑脊液流出,再注入离子型水溶性有机碘造影剂(omnipaque,300 gI/L)1.5~2.5 ml,透视(保留穿刺针)动态观察造影剂充盈情况并摄正位片。如透视显示神经根形态异常直接作封闭治疗,即刻注入得宝松(diprospan)7 mg或醋酸确炎舒松-A注射液20~30 mg(可加入盐酸利多卡因2 mg)。造影及封闭后原位观察30 min,然后允许自由活动,无特殊处理。
图1 腰骶神经根造影穿刺
2 结果
穿刺诱发一过性(仅持续数秒钟)下肢放射痛48例(81.4%),造影剂注入5~10 min内可有神经根症状加重或相应支配区酸胀感。在造影兼封闭病例中,因利多卡因作用有8例在注射后出现短暂的注射侧下肢滞重和站立不稳,休息20~30 min后自行消失,以后单纯注射激素便未有类似症状发生。有6例(10.2%)穿刺不到位,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或肌群内,及时退出穿刺针,观察2周无不良反应。经6个月随访,造影及封闭后均无感染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摒除显像不清病例,对53例影像进行分析:神经根走行及充盈正常12例;显示形态异常41例(77.4%),其中L4神经根3例(7.3%),L5 24例(58.5%), S1 14例(34.2%)。因腰椎间盘突出占24例,侧隐窝狭窄16例,神经根粘连1例。异常图像发生在神经根游离起始段占43.9%,椎弓上缘31.7%,近椎间孔内段17.1%,椎间孔外段7.3%。形态表现为阻塞中止10例,部分充盈缺损13例,边缘不整7例,走行变异2例,混合型9例(图2)。 对41例透视有神经根形态异常者在造影后即刻作封闭注射,39例(包含11例2个节段均有椎间盘突出者)注射后根性症状迅速消失或明显改善,仅2例封闭后无变化。随访至6个月,7例完全恢复正常,32例呈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在24 h内复发8例(20.5%),2周后11例(28.2%),6个月13例(33.3%)。复发者中有28例经手术治疗,其中对相邻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针对封闭有反应(注射后症状暂时缓解提示病变部位)的单节段施行开窗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后3年随访没有复发。术中所见与造影图像及封闭疗效对比综合结果:神经受压明显的多为阻断或充盈缺损像,根袖型椎间盘突出异常图像发生在小关节突内缘,根袖型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骨性受压的封闭疗效均较差且易复发。
3 讨论
选择性神经根造影(或称神经根管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神经外膜和神经根鞘表层之间潜在腔隙,以检查某神经根的形态和功能[1]。神经根影像诊断根据正位像的变化,分型方法众多,但受变异、个体差异、致压原因和程度、穿刺及造影量和造影剂流向等各种因素影响,影像常不典型,宜结合临床综合分析。通常,椎间盘突出旁正中型多表现在椎体上缘的阻塞中止像,侧、外侧型(或突出游离)多为椎间孔部位推移骑跨或充盈不全像,其中小关节突内缘的阻塞像常提示根袖型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侧隐窝狭窄)和神经根粘连多半在椎间孔内神经根管呈挤压狭窄或边缘不整,脊椎退变滑脱为椎弓上缘阻塞中止像,椎弓不连滑脱则在椎间孔处部分充盈缺损或中止像。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膝骨关节炎病因 X线片及临床表现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骶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