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型外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骨折 |
|
对应位置钻孔,螺钉穿过盒上之孔及鹅颈上螺母。鹅身:梯形。上底边接鹅颈,两腰边末端做成仅容许螺钉通过的圆形。螺钉尾部焊接一钩,供牵引用。
图1 鹅型外固定器手部部分
1.2.2 鹅型外固定器肘部托板部分 用铝板剪裁折弯屈曲而成。上臂部两侧边缘钻孔,连接乳胶带铁钩。前臂部两侧各钻3孔,用螺钉固定使腕关节背伸的铝板。 1.3 鹅型外固定器使用前的准备 1.3.1 将鹅嘴、鹅头、鹅颈上凡直接接触皮肤之处均用纱布垫、绷带衬垫缠绕,胶布固定。 1.3.2 将乳胶手套口边缘剪下宽3.0 cm备用。 1.4 鹅型外固定器的使用 1.4.1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整复后,把鹅型外固定器套入拇指,术者右手食、拇指夹住患者拇指,作背伸牵拉,左手将患侧肘部放入托板内,上臂、前臂均用胶布固定。乳胶带两端分别与鹅身腰边螺钉和托板上臂部相连(如图2)。
图2 鹅型外固定器在使用中
1.4.2 将托板前臂部铝板连同患侧腕关节一起背伸至最大限度,用胶布固定。 1.4.3 调整鹅身腰边上的螺母,以拇指最大限度背伸、患者能忍受为度。 1.4.4 推进鹅颈上螺钉,使半方盒压于第一掌骨基底背侧,维持复位。 1.4.5 X线摄片检查,如复位固定满意,则按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处理。
2 临床资料
作者用鹅型外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17例,Bennett骨折4例。男19例,女2例,年龄18~62岁。全部复位良好。随访3个月以上者16例,最长3年。功能完全正常。
3 典型病例
患者1,男,21岁,右拇指被棒击伤后2 h就诊。右拇指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经X线片检查,诊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予手法复位,鹅型外固定器治疗。4周后X线片复查,见骨折临床愈合。解除固定,行功能锻炼。随访3年,局部无疼痛,功能正常(如图3~5)。 患者2,女,59岁。被约3 m高处掉下的木块砸伤右拇指后3 h就诊,确诊为右第一掌骨Bennett骨折。与例1同法治疗。5周后复查,骨折临床愈合,腕掌关节复位。随访3个月,局部无不适,功能恢复满意(如图6~8)。
4 讨论
4.1 生物力学分析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Bennett骨折非手术疗法疗效欠佳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维持复位的有效的力。鹅型外固定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生物力学问题。
图3 病例1治疗前X线片 图4 病例1治疗中X线片 图5 病例1治疗后X线片
图6 病例2治疗前X线片
图7 病例2治疗中X线片
图8 病例2治愈后X线片
图9 正常时第一掌骨受力分析
图10 骨折时第一掌骨受力分析
图11 使用固定器时第一掌骨受力分析
4.1.1 正常时第一掌骨受力分析 第一掌骨承受的各力与力矩均处于平衡状态。屈肌群产生的拉力的合力为FA,其作用点在A。背伸肌产生的拉力的合力为FB,其作用点在B。第一掌骨运动的支撑点在C,并承受支撑反力FC。由屈、伸肌群、大鱼际肌群的协调作用控制第一掌骨绕C点做屈伸环行运动。见图9。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硬膜外 下一个医学论文: 聚D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