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 |
|
陈富强 胡丹 艾登斌 董少梅 刘福训 顾瑞鹏
我院采用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于分娩镇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50例足月妊娠产妇,待宫口开至3~4cm时,于侧卧位下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将25G腰麻针(B-D产)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并注入含芬太尼2.5μg(芬太尼2ml稀释到10ml,取1ml再稀释到4ml,取1ml)、0.25%布比卡因2.5mg(0.75%布比卡因5ml稀释到15ml,取1ml)的轻比重混合液共2ml,随后拔出腰麻针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cm,改平卧位,调节麻醉上界平面≤T10。腰麻作用消失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125%布比卡因(内含0.0001%芬太尼),每次7ml。观察产妇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宫缩强度、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第一、二产程疼痛级,并和5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比较。 所得数据用±s表示,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两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至3~4cm)、第二产程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表1),其中分娩镇痛组活跃期无需硬膜外给药者32例。 宫缩强度、助产方式和器械助产率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 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均在正常范围内。镇痛组1分钟和5分钟分别为9.06±0.69和9.85±0.45分,对照组分别为9.11±0.58分和9.79±0.64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无论是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镇痛组疼痛评分(VR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3)。
表1 产程及腰麻时间(min)(±s)
第一产程 活跃期 第二产程 腰麻时间 镇痛组(n=50) 321.03±198.62 130.00±55.38 60.13±27.45 150.32±60.23 对照组(n=50) 318.41±197.41 123.59±57.87 54.93±29.17 -
表2 两组宫缩强度和分娩方式(例)
宫缩强度 分娩方式 强 中 弱 顺产 侧切 产钳 镇痛组(n=50) 34 16 0 20 30 0 对照组(n=50) 36 14 0 22 28 0
两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VRS评分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剧痛 较痛 轻痛 无痛 剧痛 较痛 轻痛 无痛 镇痛组(n=50) 0 0 2 48 0 0 18 32 对照组(n=50) 48 2 0 0 49 1 0 0
两组比较,P<0.05 讨论
第一产程疼痛主要来自子宫收缩和宫颈扩张,第二产程疼痛主要来自会阴部。而子宫收缩受T5~T10交感神经运动纤维支配。本组观察阻滞范围T10~S4时,镇痛满意,且对产妇分娩用力和下肢活动无影响。分娩镇痛还能消除精神因素对产力、产程的影响,改善宫缩性质,加速宫颈扩张,有时可使活跃期缩短。但阻滞平面高于T10以上时,可减弱子宫收缩力,应予注意。本组观察镇痛组对产程和子宫收缩均无影响。镇痛后母体循环、呼吸功能反而得到改善。 从表3中可看出,镇痛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第一产程无痛组者(48例)多于第二产程(32例),说明腰麻镇痛优于硬膜外止痛,但由于其时间短(150分钟),只能用硬膜外连续给药补充其不足。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腰麻与硬膜外麻醉对母儿乳酸盐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鹅型外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