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浓度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与腰麻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较 |
|
肖少华 夏敏
我们采用低浓度布比卡因(0.1%)硬膜外与腰麻联合硬膜外腔注射用于分娩镇痛。现将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120例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ASAⅠ~Ⅱ级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PI组,n=60)和腰麻联合硬膜外组(CSE组,n=60)。 镇痛方法 两组产妇均于第一产程开始后经L3~4椎间隙穿刺。EPI组硬膜外穿刺置管后,经硬膜外导管以2ml/min的速度注入0.1%布比卡因20ml及芬太尼2μg/ml。CSE组用腰麻联合硬膜外穿刺针,穿刺成功后,鞘内注入2.5mg布比卡因及25μg芬太尼(总量1.5ml),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完成上述操作后,两组均于硬膜外导管接微量泵,以12ml/h的速度注入0.1%布比卡因及芬太尼2μg/ml,当产妇感觉疼痛时,可经硬膜外导管以0.5ml/min的速度单次注入麻醉药10ml。完成麻醉操作后,助产士观察分娩进展并记录其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自行评估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 评分标准 1.助产士记录镇痛效果的评分标准[1]:Ⅰ级:无痛或稍痛,活动自如,无汗或微汗;Ⅱ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微汗;Ⅲ级:中度疼痛难以忍受,辗转不安,合作欠佳,出汗伴肢冷;Ⅳ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叫嚷不安,出汗肢冷。 2.产妇自行评估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Ⅰ级:0~2;Ⅱ级:3~5;Ⅲ级:6~8;Ⅳ级:9~10。 3.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评估[1]:无:能走动,无麻木感;轻度:能在床上自由活动,轻度麻木感;中度:需在辅助下方能床上活动,感下肢沉重;重度:仅能轻微活动双足;极重度:不能活动双足。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则用χ2表示,检验作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无显著性差异(表1)。 2.两种镇痛方法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2)。 3.助产士记录的镇痛效果,CSE组与EPI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表3)。 4.产妇自身评估的麻醉效果,达到Ⅰ级者无显著性差异(表4)。 5.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表5)。 6.两组均未发现与麻醉及镇痛方法有关的并发症。
表1 一般情况(±s)
组别 年龄(y) 身高(cm) 体重(kg) EPI(n=60) 25.6±2.3 160.3±4.7 67.8±6.1 CSE(n=60) 25.5±2.3 161.2±5.1 65.7±6.3
表2 两种镇痛方法对产科质量的影响(例)
组别 分娩方式 新生儿评分 (10分) 剖宫产 产钳 自然分娩 EPI(n=60) 8 9 43 54 CSE(n=60) 9 8 43 56
表3 助产士记录两组镇痛效果的情况(例)
组别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EPI(n=60) 34 18 5 3 CSE(n=60) 37 14 6 3
与EPI组相比,P<0.05 表4 产妇自评两组镇痛效果的情况(例)
组别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EPI(n=60) 43 12 3 2 CSE(n=60) 45 9 4 2
表5两组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例)
组别 无 轻 中 重 极重 EPI(n=60) 5 42 13 0 0 CSE(n=60) 6 41 12 1 0
讨论 分娩镇痛要求对痛觉神经阻滞完善,而又不抑制运动神经,这样可避免对腹肌、肛提肌等的抑制,有助于产妇正确屏气用力[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异丙酚与山莨菪碱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联合腰麻硬膜外分娩镇痛80例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