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低压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7例报告

m的小口,备与后尿道吻合,使形成的回肠膀胱成球形。尿道内放置F20~22气囊导尿管入回肠膀胱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0 ml,使导尿管气囊充盈。轻拉使回肠膀胱与后尿道靠近,用1-0肠线将回肠膀胱与后尿道吻合4~6针。②回肠W形贮尿囊的手术方法:将游离的回肠袢提至腹膜外,用2-0肠线间断缝合两端肠管,用4-0肠线间断缝合浆肌层包埋残端。将肠管排列成图1形状,用1号丝线作浆肌层间断缝合固定。双侧输尿管内置双J管,上端置入肾盂内,下端留置于膀胱回肠内,两侧输尿管分别从图1中a、b处两肠管间行输尿管、肠管端-侧吻合。将图1中c处肠管开一2 cm小口,备与后尿道吻合。尿道内放置F20~22气囊导尿管入回肠膀胱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0 ml,使导尿管气囊充盈。轻拉使回肠膀胱与后尿道靠近,用1-0肠线将回肠膀胱与后尿道吻合4~6针。术后适当牵引气囊导尿管,使代膀胱贮尿囊与尿道内口紧贴48~72 h,以便减少吻合口漏出。用1/5000呋喃西林液及5%碳酸氢钠液冲洗回肠膀胱,使肠管分泌的粘液容易排出。术后2~3周拔除双J管及导尿管。本组作球形贮尿囊手术9例,作W形贮尿囊手术8例。




图1 W形贮尿囊肠管排列及手术方法示意图

2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全部生存。术后随访0.5~2年,2例出现暂时性漏尿,置导尿管引流0.5个月后痊愈;1例出现反复腹壁漏尿,经尿道引流不能自愈,行瘘道切除及回肠膀胱瘘修补术后治愈;2例早期出现轻度尿失禁,3个月后自愈;3例夜间有轻度遗尿。术后6个月回肠膀胱容量为240~560 ml,平均387 ml,最大膀胱静压为2.44~4.68 kPa,平均3.49 kPa。术后3个月行IVU复查,1例出现单侧输尿管轻度反流,余均正常。实验室检查除1例有轻度高氯性酸中毒外,钠、钾、血尿素氮、肌苷、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正常。术后15个月发现1例尿道残端肿瘤复发,行电切术治疗。

3 讨论

  可控性膀胱是利用一段回肠或结肠建成贮尿囊,其中以回肠代膀胱更为接近理想的人体生理功能。自1982年Kock等〔2〕建立了可控性回肠贮尿囊后,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引起了临床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再造的回肠膀胱应具有容量大、内压低、不发生输尿管反流、无尿失禁、可自行排尿等特点。
  回肠膀胱术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容量、高顺应性。一般认为,贮尿囊的形状不同,其几何容量、调节性及顺应性均不同。我们利用回肠代膀胱,将肠管纵剖横缝,使贮尿囊呈球形,既扩大几何容量,又加强了调节性,增大了顺应性,使建成的回肠膀胱具有容量大、内压低等优点。其原理在于纵行剖开肠管后作横行缝合,对折成腔,明显增大了膀胱直径。根据几何原理,肠管圆柱体积(V)与半径(r)及长度(L)有如下关系:

V=π.r2.L  (1)

  由公式可知半径越大,容积就越大,顺应性也越好。剖开肠管后,重建切断的环状肌肉,减小了收缩能力,使不同部位的肠壁活动互相抵消或减弱,可有效防止产生高压波〔3〕,形成了低压回肠。
  回肠膀胱术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代膀胱与输尿管间的反流。为此,不少学者曾设计多种手术方式,如粘膜下隧道、输尿管乳头、粘膜槽沟〔4〕、回肠套叠乳头等。我们在球形贮尿囊中作回肠套叠乳头及粘膜下隧道,在W形贮尿囊中行两肠管间的输尿管、肠管端-侧吻合,术后3个月IVU证实仅1例出现单侧输尿管轻度反流。这是因为:①把肠管排列成球形贮尿囊或W形贮尿囊,使代膀胱的调节性加强,顺应性增大,降低了内压。②在球形回肠膀胱贮尿囊中,因切除了肠管的环行肌及不同的折叠缝合,减弱了肠管的自律性收缩。③在W形贮尿囊中,肠管的不同方向的折叠,使肠管的收缩相互抵消或减弱,减低了W形贮尿囊内压;再者,随着贮尿囊中尿液量的增加,囊内压也相应增加,两肠管对输尿管的压力也增加,阻止了尿液反流。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可控性骨折模型早期内分泌改变的对照研
    应用阑尾作可控膀胱输出道的疗效观察
    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低压膀胱灌洗行TUR
    低压缺氧治疗哮喘后血浆皮质醇BALF中嗜
    经脐阑尾输出道可控膀胱术 附2例报告 
    飞行人员低压舱耳气压功能检查的护理
    可控式吸痰管痰标本采集技术的临床应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