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膀胱灌注10

后每月1次,直至2年。本组治疗期间每半年复查膀胱镜1次,同时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2 结果

  本组26例获16~57个月随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期膀胱肿瘤均无复发。2年后复发2例,占7.7%,其中1例为多发性T2期移行上皮细胞癌,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24个月复查膀胱镜未见异常,术后42个月膀胱肿瘤异位复发;另1例为T2期粘液腺癌,因患者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在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26个月膀胱肿瘤原位复发。复发肿瘤大小各为直径1.2 cm和0.8 cm,再次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1例前列腺癌伴膀胱壁浸润转移病例,因全身状况不允许进一步行膀胱切除,术中仅施行了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因患者不愿接受去势激素治疗,故仅作了10-HCPT膀胱灌注治疗,随访期已达30个月,复查膀胱镜见膀胱转移病灶已消失,至今肿瘤尚未复发。
  膀胱灌注治疗期间曾出现尿路感染5例(19.23%),血尿2例(7.69%),尿痛2例(7.69%),头痛1例(3.85%),恶心感1例(3.85%)。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显著性变化。

3 讨论

  DNA拓扑异构酶(Topo)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可调节DNA空间构型的动态变化,催化DNA分子在双螺旋基础上的超螺旋状态和解旋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是直接参与或影响DNA复制、转录的关键性酶类。根据不同的催化机制,Topo可分成Ⅰ型(Topo-Ⅰ)和Ⅱ型(Topo-Ⅱ)〔1~5〕。
  喜树碱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而来的生物碱,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Topo-Ⅰ抑制剂。在70年代,国内外曾将喜树碱应用于多种癌肿的治疗,因其存在着缓解期短和毒性较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它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已研制出高效低毒的10-HCPT,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疗效。10-HCPT在体内与Topo-Ⅰ以及DNA结合后,可阻断DNA在切口部位的重新结合。Topo-Ⅰ药物复合体出现在DNA复制区,抑制DNA合成并导致双链DNA断裂,从而控制DNA复制,阻断RNA合成,干扰细胞分裂周期,延迟G2期,使染色体DNA产生断裂及降解等。在机体多种调控蛋白协同作用的综合结果下,可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1~5〕。
  药物实验证实,喜树碱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和较宽的抗癌谱,主要作用于S期,是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并对G2及M期边界肿瘤细胞有延缓作用。同时,体外实验发现,10-HCPT对人膀胱癌细胞系(BT5637)具有显著杀伤和抑制生长作用。此外,10-HCPT尚可抑制BT5637癌细胞C-myc癌基因的表达〔1~5〕。
  膀胱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应用抗肿瘤药物作膀胱灌注治疗,可降低肿瘤复发。国内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细胞毒性类的丝裂霉素、阿霉素、噻替哌以及免疫抑制剂BCG。以往美国医学界认为膀胱全切除术是膀胱癌治疗的标准手术,但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对T2期和不伴有输尿管浸润的T3a期膀胱癌,采用膀胱癌部分切除术和TURBT术结合药物治疗或放疗,在保存膀胱的前提下,具有与膀胱全切除术相同的生存率〔6〕。
  我们对浅表性膀胱肿瘤和部分不能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T2~T3期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和膀胱腺癌患者,在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后应用10-HCPT作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术后平均随访34.69个月,肿瘤复发率仅为7.7%,低于文献报道的膀胱肿瘤复发率〔6〕。提示10-HCPT 10 mg加生理盐水20 ml作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地预防膀胱肿瘤局部切除术后的肿瘤复发。同时发现10-HCPT膀胱灌注治疗对前列腺癌引起的膀胱壁浸润转移病灶同样有治疗作用,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纤维粘连蛋白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脑NGF BDNF的表达
    48例膀胱肿瘤病人的整体护理
    回肠结肠新膀胱术病人的护理
    膀胱肿瘤后继发肾盂和输尿管肿瘤2例
    肝血管灌注化疗预防大肝癌术后复发的意
    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免疫因子瘤内注射治疗
    干扰素对膀胱肿瘤细胞膜TNFR表达的影响
    膀胱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临床及病理
    可弯性膀胱镜检查术的操作体会
    膀胱妊娠一例
    脊髓损伤并发膀胱结石32例
    异丙酚在离体鼠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