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茎癌68例临床分析 |
|
鳞状细胞癌58例,乳头状瘤恶变10例。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23例,证实有转移者4例,占17.4%。 1.2 手术方法 6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阴茎部分切除术57例,阴茎全切除并尿道会阴部造口术11例。均行双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活检术,证实有转移者12例,占17.6%。除2例肺转移、4例拒绝再次手术者外,其余6例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2 结果
68例中,术后发生尿道外口狭窄13例,占19.1%,其中10例经尿道外口成形术治愈,3例经数次尿道扩张后排尿通畅;发生腹股沟及阴囊淋巴水肿2例;发生皮瓣部分坏死2例,经局部处理和植皮后痊愈。 68例中有46例(67.6%)得到随访,其中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39例,生存5年以上34例,生存率为87.7%,生存10年以上者28例,生存率为82.2%;行阴茎全切除加尿道会阴部造口术者7例,生存5年以上6例,占85.8%,生存10年以上5例,占80.4%。行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活检术获阳性者有8例获得随访,其中未行清扫术者4例,均已死亡;行清扫术者4例,生存10年2例。46例获得随访者的临床分期属Ⅰ、Ⅱ期者42例,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1%和85.4%;Ⅲ期者4例,5年生存率为50.9%。
3 讨论
阴茎癌是常见的生殖系肿瘤,五六十年代曾居国内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近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其发病率逐年下降。阴茎癌的发生显然与包茎及包皮过长有关,其中包皮垢对阴茎头部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肿瘤发生。因此,阴茎癌是一种可采取预防措施的恶性肿瘤。我区是回民聚居的区域,信奉伊斯兰教,按教义在幼年即行“割礼”,故回民的阴茎癌极为少见,本组仅有1例为回民。本组资料显示,阴茎癌集中发生在41~60岁的年龄段,其中成年以后行包皮环切术者仍可发生阴茎癌。由此说明过晚行包皮环切术已失去对预防该病发生的意义,笔者主张早期(如学龄前)行包皮环切术才能有效地预防阴茎癌的发生。 阴茎癌的治疗方法目前有手术、化疗、放疗、激光、冷冻及光敏等多种疗法,但手术切除癌肿仍是最主要的方法,其中阴茎部分切除术又是最常用的术式。由于其具有手术简单、疗效确实、能保持部分性功能、可站立小便等优点,患者乐意接受。本组资料表明,阴茎部分切除术5年和10年以上生存率分别达到87.7%和82.2%,与阴茎全切除术的85.8%和80.4%相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病理形态学观察证实,阴茎癌有的虽呈菜花样向外生长巨大,但向内浸润并不深〔1〕。故我们认为,阴茎部分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阴茎癌是十分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要切除端距癌肿边缘2.0 cm以上且能保留正常阴茎在2.0~3.0 cm者即可采用,不必行阴茎全切除术。近年来有人对早期阴茎癌采用激光局部切除肿瘤并配合化疗和放疗,这在保持阴茎外形和维持原有性功能方面取得明显优势〔2〕。但此法容易复发,宜慎重选择。 阴茎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外表虽生长较大,但转移发生较晚,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是淋巴转移。由于阴茎癌是一种体表性肿瘤,表面极易糜烂伴发混合感染,引发周围引流淋巴结肿大。为此,我们在患者入院后活检肿瘤的同时使用有效抗生素,肿大的腹股沟淋巴结大多数在数日内变小或消失。本组68例在腹股沟淋巴结活检中证实有转移者12例,只占17.6%,大多数为慢性炎症改变或反应性增生。因此,阴茎癌患者在什么情况下行清扫术,是否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均应施行清扫术,应持慎重的态度。Ekstrom等〔3〕认为阴茎癌患者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系炎症所致,30%左右发生转移,故主张待淋巴结确定有转移后再行清扫术,这并不降低患者的生存率。自Cabanas提出SLN概念后,SLN活检得到许多人的推崇,提出以SLN是否受浸润作为阴茎癌分期标准指导治疗。李中华等〔4〕报告SLN的活检阳性率为22.2%。在我们所做的23例SLN活检中有4例阳性,检出率为17.4%,比文献报告低,这可能与淋巴结的选取部位有关〔5〕。但Pettaway等〔6〕认为SLN并不可靠,因为活检阴性并不排除已有深部淋巴结转移,因阴茎头部淋巴液可不通过表浅淋巴结而直接引流至盆腔。因此,对SLN活检结果在判断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及进一步施行治疗性淋巴结群清扫术时应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我们主张先行病灶切除,再行双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活检术,证实转移后行清扫术,这对减少盲目的清扫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较为重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阴茎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对于有明确转移者,应积极行腹股沟或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睾丸表皮样囊肿10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P21蛋白对阴茎癌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