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睾丸表皮样囊肿10例报告 |
|
> 2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睾丸表皮样囊肿,未追加其他治疗。随访3个月~19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保留睾丸者术侧睾丸形态正常。
3 讨论
据文献报告,睾丸表皮样囊肿占睾丸肿瘤的1.2%~1.6%〔1〕,但也有人报告其发病率高达8.4%〔2〕和13.4%〔3〕。这些作者均为华人,他们认为如此高的发病率可能与人种有关,亦辨证反映了华人睾丸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低。本组共有10例,占同期睾丸肿瘤的12.98%(10/77),与文献报告相符。 大多数表皮样囊肿无症状,多在无意中或体检时发现。发病年龄3~77岁,其中以10~40岁者多见(86%)〔1〕。肿块表现为界限清楚,光滑,质硬,无痛,多紧贴白膜下,少数可有轻触痛〔4〕。一般表现为单侧单发(86%),肿瘤直径平均2 cm(0.5~10.5 cm)〔1〕。单侧多发及双侧发生者偶有报告,仅占睾丸表皮样囊肿的1/200〔5〕。本组病例均与此吻合,其中仅1例为双侧发生。 超声检查对确定肿瘤是在睾丸内还是睾丸外,是囊性还是实性,睾丸内有无其他病变有较大意义,但对睾丸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仅具有提示性,不具有特异性。典型表现为肿瘤与周围界限清晰,有强回声壁,肿瘤内部大部为低回声,部分中心为强回声,呈所谓“靶样”图像〔5〕。我们认为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有进一步的提示性,肿瘤内表现为无血流信号或仅有极少量血流信号。Reinberg等〔6〕报告了1例22岁患者,B超呈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小肿瘤,类似表皮样囊肿,但病理检查结果为精原细胞瘤,说明B超并不能确诊本病。磁共振成像检查仅有个案报告,表现为外周带和核心T1和T2相均呈低信号,中间区因富含脂肪和水,T1和T2相均呈高密度信号,整体呈“牛眼”状表现〔3〕。 睾丸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仍沿用Price(1969)所述标准:①囊性肿物位于睾丸实质内。②囊内充以大量角化屑或无定形物质。③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被覆分化良好的复层鳞状上皮。④囊内无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或其他畸胎瘤成分。⑤睾丸组织内无瘢痕组织。其中④条有助于表皮样囊肿与其他畸胎瘤相鉴别。⑤条非常重要,因瘢痕组织可能代表了自动消失的(burnt-out)精原细胞瘤,故B超或冷冻切片活检应对肿瘤周围组织进行检查。最终确诊还有赖于冷冻切片病理检查,Heidenreich等〔4〕采用冷冻切片活检睾丸表皮样囊肿18例,无一例误诊。本组也有4例作冷冻切片检查,均诊断为良性肿瘤。 手术仍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方式尚有争论。早期多主张经腹股沟行睾丸切除术〔1〕。Shah等〔1〕总结了141例病例,仅24例(17.0%)采用局部切除或肿瘤剜除术。保存患侧睾丸对于年轻男性的外观、生育功能和心理健康极具意义。由于表皮样囊肿被公认为是良性病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行保存睾丸的手术〔2~7〕。一般主张采用超声检查作为筛查手段,提示为睾丸表皮样囊肿或良性病变,可采取经腹股沟探查和肿瘤剜除术。手术探查时应遵循癌症外科的原则,防止污染。可采用肠钳或止血带等部分阻断精索血流,在纱布保护下切开白膜,完整切除肿物并送冷冻活检;部分作者还主张切除数块睾丸周围组织送冷冻活检,以除外相关的精原细胞瘤或原位癌,若冷冻切片活检报告为表皮样囊肿或良性肿瘤,则可关闭白膜;若报告为恶性肿瘤或难于判断时,则按恶性肿瘤处理。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阴茎癌68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