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外伤非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探讨 |
|
任洪伟
[摘要]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脾外伤的选择条件。方法 就 本组诊治24例,将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成功20例,占83%,失败4例,占17%,均为脾破裂延迟出血。成功组年龄平均23. 6岁,失败组为37.25岁,P<0.05。入院时B超显示两组实质裂伤大小无明显差异, 失败组手术证实均为Ⅲ型损伤。两组入院时血液动力学均平稳,B超示腹腔出血量成功组平 均313.75 ml,失败组为200 ml,P>0.05。结论 B超只能对脾 外伤的诊断和动态观察有价值,非手术治疗选择必须经CT对损伤程度评估,同时结合血液动 力学、年龄、腹腔出血量等进行综合判断。 [关键词] 脾外伤; 非手术治疗; 保脾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5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83 (2000)06-0362-02
脾外伤外科治疗的现代观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脾脏的功能,以期避免或减少因无脾导致一系 列不良后果的发生[1]。选择性非手术治疗脾外伤作为保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 成共识,但临床怎样进行选择尚存在一些值得探讨之处。我院1992年至1997年共收治脾外伤 135例,非手术治疗24例(21%),本文就如何选择,减少其失败率,分析总结影响因素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24例,其中男 性14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50岁,最小年龄5岁,平均25.88岁。入院时间1 h至1周。损 伤原因:车祸伤11例(46%),坠落伤6例(25%),撞击伤8例(29%)。合并伤14例,占58%,其中 肋骨骨折6例,左肾挫伤4例,头颅骨折、脑挫伤2例,左肺挫伤1例,脊柱、四肢骨折7例。 二、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本组选择性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1)腹部损伤为单纯性脾外 伤;(2)腹部外的损伤无危及生命表现和意识障碍;(3)年龄小于50岁;(4)血液动力学平稳 。本组患者入院时脉搏大于100/min 8例,收缩压小于90 mmHg 1例,均经短暂补液,1例输 血300 ml后恢复正常。所有非手术治疗的病例,均应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并动态监测各 种生化指标。 三、结果及对比分析:本组无一例死亡,成功20例,占83%。出院时B超示腹腔积液消失, 实质回声恢复正常17例,3例实质内杂乱回声缩小,1~3个月复查B超示均恢复正常。失败4 例,占1 7%,均为脾破裂延迟出血,分别于入院后5、7、10、12 d中转手术行脾切除,术中见2例脾 实质多发裂伤,深度1~3 cm,累及脾门,1例上极裂伤深度达4 cm,均为Ⅲ型损伤。成功组 与失败组平均年龄、入院时B超腹腔出血量、脾实质损伤程度、出血速度(出血量与受伤时间 之比)的比较见表1。
讨 论
脾脏的解剖、生理研究表明,脾裂伤后具有自行止血的功能,尤其是儿童,同时脾脏也是 一个高度血管化器官,有极好的愈合能力。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为脾外伤行非手术治疗的可能 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上大量选择性非手术治疗脾外伤的成功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脾 外伤破裂的转归除自行止血愈合外,其继续急性大量出血,对生命构成威胁,必须手术干预 。由于脾外伤后小量、缓慢出血,或暂时止血后血凝块脱落再出血而导致脾破裂延迟出血, 临床判断困难,导致非手术治疗失败是目前此疗法失败率较高的关键,其发生率达10% ~15%[2,3],且一旦发生,被迫中转手术则失去了保脾手术的机会,甚者导致危 及生命的严重后果发生。本组失败率为17%,均为脾破裂延迟出血。所以我们认为,对选择 性非手术保脾治疗应持相当慎重的态度,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表1 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腹腔出血量、损伤程度、出血速 度比较
组别 例数(人) 平均年龄(岁) B超腹腔平均出血(ml) B超示示损伤程度(cm2 ) 平均出血速度(ml/h) 成功组 20 23.6 313.75 0.6×15~1×6 68.45 失败组 4 37.25 200 0.8×2~2×5 86.6 P值 <0.05 >0.05 >0.05
非手术治疗脾外伤就损伤程度而言指Ⅰ型和部分Ⅱ型脾外伤,其临床选择必须符合三个基 本条件:(1)明确脾外伤存在;(2)除外合并腹腔其它脏器损伤;(3)确认脾损伤无继续活动 性出血。前二者可以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确定,但对后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与电切术联合应用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