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检查与治疗 |
|
物灌注治疗,11例控制出血,2例失败,成功率84.6%。 本组造影使用设备为philips optimus 1050 DIC双向DSA,导管为5FCObra导管和3FSP微 导管(日本Terumo公司)。方法为经股动脉插管,分别作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在明确出血动脉后,采用同轴导管法插入3FSP微导管至直动脉或末级动脉弓,证实为出血动 脉后行介入栓塞或药物灌注治疗,栓塞剂为明胶海绵或真丝微粒,直径500~1000 μm 。 6例出血暂停者,2例小儿患者分别行99Tcm扫描和SPECT扫描,发现为右下腹 憩室,4例行结肠镜检,分别为结肠息肉1例,乙状结肠癌1例,回盲部多发性溃疡1例,升结 肠蜘蛛痣样血管扩张1例。 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紧急手术,手术证实为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并出血行畸形肠段 切除,1例造影发现空肠动脉出血行导管内药物持续灌注而未能止血而手术。5例择期手术。 本组21例,治疗成功20例,1例因消化道广泛血管畸形并出血而死亡。经介入治疗病人经1 个月至4年随访,无再出血,详细资料见表1。
讨 论
一、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方法 1.病史及体格检查。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一般以便血为主,根据血便的颜色可初步估计出 血部位,颜色鲜者出血部位偏下,颜色暗者出血部位偏上。胃管抽吸可除外上消化 道出血,直肠指诊则可检查直肠中下段有无溃疡和肿瘤。 2.同位素扫描。同位素扫描对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敏感的方法,据报道凡出血速度在0.1 ml/min以上,即可显示出血,其敏感度达80%~90%[1]。本组2例病人行同位素扫描 ,提示右下腹Mickle憩室并出血,后经手术证实。同位素扫描的缺点是不能准确判断出血部 位及性质。 3.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肠系膜动脉造影是一种侵害性检查方法,但近来的资料显示动 脉造影相对安全,凡出血速度达0.5 ml/min以上即可显示出血,其准确率达73%~92% [2,3]。本组13例行急诊肠系膜动脉造影,12例发现出血动脉,其阳性率92.8%,无造 影并发症发生。因而选择肠系脉动脉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造影不但可以发现出 血部位,还可同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及经导管药物灌注治疗 ,其缺点为出血间歇或缩血管药物应用过多时,可能不能显示出血部位,且造影不能肯定病 变性质。 4.纤维结肠镜检查。有报道急诊结肠镜对结肠大出血是有效的,但也有一定危险性,尤其 是伴血液动力学改变病人往往不能耐受,出血期结肠内充满血凝块,对小病灶或血管性病灶 往往不能发现[4]。我们的经验是在出血间歇期或经动脉造影证实为结肠出血并经 介入栓塞止血后再行结肠镜检。本组8例行结肠镜检,其中4例在出血停止后进行,4例是经 介入栓塞止血后进行,以排除结肠肿瘤。
表1 本组病例诊治结果
编号 临床表现 特 检 治 疗 结果 1 血便1000 ml 未作 回肠重复肠切除 治愈 2 血便1 d 500 ml 99Tcm扫描:右下腹Mickle憩室 回盲 部2 cm×3 cm憩室并出血,肠切除 治愈 3 血便1 d 500 ml SPECT:右下腹憩室,肠重复畸形 回盲部 肠重复畸形肠切除 治疗 4 红色血便1 d 1000 ml 结肠镜:结肠息肉并出血 内镜息肉摘除 治愈 5 血便5 d 2000 ml 结肠镜:乙状结肠癌 乙状结肠切除 治愈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JL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效果与腐蚀性的试验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单球囊导管扩张及内支架置放治疗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