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氧化氯溶液杀灭微生物效果与腐蚀性试验观察 |
|
剂;③ 中和剂+菌悬液;④ (消毒剂+中和剂)+菌悬液;⑤ 正常菌对照;⑥ 未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⑦ 未加菌中和剂对照;⑧ 未接种菌的培养基对照。试验结果,当第6、7、8组不长菌,第3、4、5组组间菌数相差不超过10%,第1组不长菌或菌数远少于第2组,第2组菌数超过100 cfu/ml时,表明所选中和剂及其浓度适宜[1,2]。 1.2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试验菌为大肠杆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均制成含1%蛋白胨的菌悬液。试验时,将0.1 ml菌悬液与5.0 ml消毒液(阳性对照为PBS)混匀。作用至规定时间,取菌药混合液0.5 ml,加入盛有4.5 ml中和剂的试管中,混匀。中和作用10 min,作活菌计数,计算杀灭率。 1.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破坏试验 试验采用悬液法进行。试验时,以含5%小牛血清的PBS将纯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稀释至含量为10 μg/ml(是试剂灵敏度的10 000倍)的悬液。取该悬液0.1 ml,与0.4 ml消毒液混匀。作用至规定时间,再加等量中和剂,混匀。中和作用10 min,用ELISA法测其OD值。同时设消毒剂与中和剂反应后的中和产物加PBS为阴性对照,中和产物加HBsAg为阳性对照。以试验组OD值(S)与阴性对照OD值(N)的比值(S/N)<2.1为HBsAg抗原性破坏合格。 1.4 稳定性试验 将原二元型包装[3]溶液置54℃水浴中2周。于放置前、后,分别取二元样液混匀,测二氧化氯含量,计算下降率。 1.5 金属腐蚀试验 将不锈钢、碳钢、铝、铜等金属分别制成直径为2.4 cm、厚0.1 cm的圆片。试验时,每种金属取3片。将1种金属片放于1个容器中,分别经该消毒液浸泡72 h。于浸泡前、后,分别称出金属片质量,取3片平均值计算腐蚀速率(R)[4]。
2 结果
2.1 中和剂试验结果 试验表明,对细菌以含0.5%硫代硫酸钠、0.5%吐温80的PBS中和试验浓度的二氧化氯溶液,可符合评定标准(表1)。而对HBsAg则需用含20%小牛血清、0.5%硫代硫酸钠PBS作中和剂。 2.2 杀菌效果 结果表明,以二氧化氯30 mg/L溶液对大肠杆菌作用7.5 min,以其40 mg/L溶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10 min,以其200 mg/L溶液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作用20 min,杀灭率均为100%(表2,表3)。 2.3 对HBsAg的破坏作用 结果表明,以含二氧化氯200 mg/L的溶液作用15 min,对悬液中HBsAg抗原性破坏合格(表4)。 2.4 有机物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向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悬液中加入25%与50%小牛血清时,用含二氧化氯200 mg/L溶液达到杀灭率为100%的作用时间,需从不加小牛血清时的20 min分别延长至40 min与60 min(表5)。 2.5 稳定性 经3次检测,该剂二元型包装存放于54℃下14 d,二氧化氯平均下降率为5.74%。
表1 二氧化氯中和剂试验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neutralizer test for chlorine dioxide
组 别 Group 平均菌数 Average bacterial count (cfu/ml)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 Spores of B.subtilis var. niger 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消毒剂+菌悬液 Disinfectant+bacterial suspension 0 0 (消毒剂+菌悬液)+中和剂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氧化还原电位酸性水制备及杀菌效果的试验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三效热原灭活剂性能的实验室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