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
|
0% 1例,82% 1例。 1.4 治疗方法 19例全部采用AF系统治疗(图1),其中未作后路减压单纯AF固定治疗12例,后路减压AF固定5例,后路开“窗”取骨片加AF固定2例。
图1 T12爆裂骨折术后
2 结果
术后经X线及CT复查,椎体前后高度平均分别为89.5%和90.6%;Cobb角为0°~7°,平均5°。随访5~30个月,平均15个月,3例无神经症状者仍无症状,骨片复位满意,生理曲度、椎体高度恢复良好;8例有轻微神经症状者,术后恢复正常,其中6例骨片复位、生理曲度、椎体高度恢复满意,2例恢复基本满意(R值平均为8.5%);全瘫或不全瘫8例中,4例骨片复位、生理曲度、椎体高度恢复满意,2例恢复基本满意(R值平均为9.8%),2例恢复欠佳(R值平均为23.76%)。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B级1例,B级→C级1例,B级→D级1例,C级→D级1例,C级→E级2例,D级→E级2例。
3 讨论
3.1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是在轴向多能量冲击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椎体四方爆裂。脊柱前、中、后三柱破坏,失去原有的三维空间的生理形态,必须在具备三维空间的多重矫正力作用下,才能使被破坏的结构恢复到原有的形态;Harrington棒具有良好轴向撑开力的作用,但作用点仅于后柱,故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椎管有效减压的目的,且创伤大,有脱钩、平背等缺点;Roy-Camilie和Steffee钢板系统,虽具有三维空间的固定作用,但不具备撑开复位功能。AO系统具备复位与固定功能,但结构上有一个万向关节,当人体脊柱承受数以千万次的轴向载荷后,万向关节可发生松动,致使已获得的矫形作用部分或大部分丢失;RF系统用角度螺钉取代万向关节结构,既有复位,又有固定作用,且克服了万向关节松动的缺点,操作简单有效。AF系统是在RF基础上衍变而来的,它继承了RF的优点,同时解决了RF角度螺钉U型口使三维空间调节所受的限制,且操作简单,撑开及加压仅需旋转正反螺纹套即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后路矫形内植物。 3.2 胸腰椎爆裂骨折骨片从椎管前方侵入,后路椎板减压难以使骨片复位达到减压目的,相反会增加脊柱的不稳定性;后路轴向牵开器械可通过撑开作用使骨片复位达到减压目的。毛宾尧等〔1〕认为:轴向牵开器基于牵开相邻的椎间盘纤维环、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这3种稳定结构,临床应用39例未作后路椎管减压,椎管容积恢复良好。但单纯的垂直撑开力,仅能使骨折块产生轴向的运动,此时虽可提高椎体高度,但椎管内未能获得充分减压[2];AF系统通过三维多重娇正力作用,能使前、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充分伸展,达到骨块复位、恢复有效椎管容积、减压彻底的目的,不需常规椎板减压。本组应用12例,经CT复查:椎管容积恢复良好,椎体高度基本到位,生理曲度恢复,临床效果良好。但本组有2例骨片复位欠佳,其中1例T12爆裂骨折伴截瘫(A级)经椎管减压、AF钉固定后仍有椎管狭窄(R=24.8%),分析与后纵韧带破碎(术中证实)有关,AF钉难以通过轴向撑开力的作用使后纵韧带紧张伸展骨片复位;另1例L1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C级)受伤已12天,术后骨片复位较差(R=22.72%),分析原因与椎体为松质骨容易愈合、后纵韧带发生粘连、AF轴向撑开困难、骨片难以复位有关。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双开窗减压R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牛骨骨针在手部骨折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