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腔血自体回输与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 |
|
陈方祥 刘怀琼 葛衡江 邓荣建 周蓉
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体腔血回输后凝血纤溶方面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选择胸、腹腔内出血病人30例,女22例,男8例,年龄18~50岁。随机分为自体血回输组(组1)15例,输库血组(组2)15例。病种包括宫外孕21例,脾破裂6例,血胸3例。既往均无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病史。术中未用抗凝血纤溶类药物。失血量、输液量组间比较无差异。组1∶组2失血量为2033ml比1890ml,输液量为2696ml比2890ml。回输自体血量600~2600ml,同时输库血300~1000ml。组2输库血600~1800ml。 用负压吸引装置,直接从创面回收血液,以每100ml血液加入1克枸橼酸钠抗凝,用4层纱布过滤两次,再用标准输血器回输。维持收缩压13.3kPa(100mmHg),脉压差3.3kPa(25mmHg)以上。于术前、回输完即刻及术后48小时采集静脉血,以9∶1比例加入3.8%枸橼酸钠混匀抗凝。在4℃下以1000r/min离心10分钟,收集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再以3000r/min离心20分钟,收集贫血小板血浆(PPP),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血浆内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时间(TT),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CT),纤维蛋白原(Fbg)和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3P)。取正常健康献血员血标本作正常对照。术后48小时测定谷丙转氨酶(GP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和血钾。 所有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输血前后自身对照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未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
结 果
输血前后凝血纤溶等指标的变化(见附表)。 与回输前比较,组1:Plt、Fbg显著下降(P<0.05),GMP-140显著增加(P<0.05),
附表 自体血与库血组输注前、后机体凝血及纤溶等指标的变化(±s)
术 前 回输毕 术后48h 组Ⅰ 组2 组Ⅰ 组2 组Ⅰ 组2 Plt(×109/L) PltMAR(%) GMP-140(Pg/ml) PT(s) KPTT(s) TT(s) Fbg(g/L) ELT(min) 3P△ 121±66 56.4±10.7 9.1±3.3 14.2±3.4 40.5±2.1 21.7±12.9 2.4±0.6 >120 - 142±44 42.7±11.6
14.1±2.0 39.0±2.2 16.1±2.3 2.5±0.4 >120 - 100±50* 45.5±15.3 71.8±22.3* 18.9±6.3** 50.4±11.1** 23.8±6.7* 2.2±0.5*★ >120 - 129±37 42.3±9.1
19.1±3.8** 49.9±8.2* 19.5±2.3* 3.1±0.6* >120 - 123±51 55.3±11.1 14.6±4.1 15.4±2.3 42.7±5.2 18.5±3.1 3.4±1.2** >120 - 159±57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体外循环中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动态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麻醉前口服可乐定对体外循环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