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双J管内引流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
|
讨论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扩张的肾盂和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肌细胞间的连接发育异常,肌细胞间的电活动不能正常传递而导致病变部位的蠕动障碍,是一种功能性的狭窄。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是目前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主要方法,切除范围包括扩张的肾盂和连接部狭窄段,肾盂成形后与输尿管端端吻合,恢复其蠕动功能。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成功率一般在80%~90%,术后再狭窄是其主要并发症。Dorothea 等〔1〕报告一组再狭窄病例的病理改变,发现所有再狭窄患者吻合口周围均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增生,吻合口尿漏是引起致密纤维组织增生的主要原因。术中置入双J管能减少吻合口尿漏,且双J管表面经硅化处理后对组织刺激小,局部反应轻,作为支架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 选择规格合适的双J管对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曾甫清等〔2〕认为再狭窄的原因与术式的选择、吻合技术操作及支架管的选择不当等因素有关。由于双J管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架和引流尿液,减少尿外渗,而非扩张,我们认为在引流通畅的情冲下宜选用较小号的双J管,以确保吻合口无张力。在合并有肾盂出血、感染或结石等情况时可选用稍大号的双J管。 双J管置入后,输尿管膀胱抗返流机制失控,容易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从而增加上尿路感染的机会,并在排尿时产生肾盂内高压,影响吻合口的愈合。这是目前对使用双J管尚有不同意见的原因所在。本组病例术后常规留置导尿5 d,以保证膀胱内低压,避免术后早期发生肾盂内高压,减少肾盂输尿管吻合口尿漏的机会。术后使用有效抗生素,带管期间本组病例无严重感染发生。 本组病例在术后3~4周拔除双J管,一般在门诊经膀胱镜拔除。由于小儿膀胱镜需在全麻下进行,故本组小儿患者同时加作肾造瘘,将双J管与造瘘管连接,双J管随造漏管一同拔除。由于带管时间不长,本组病例双J管表面未见结晶或结石形成。 本组资料显示,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有效方法,术中使用双J管能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长沙,410011)
参考文献 1 Dorothea R,Howard MS,John WD,et al.The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J Urol,1997,158:1257~1259 2 曾甫清,鲁功成,张齐钧,等.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术后再狭窄原因分析及处理.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7,12:221~22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肾移植术后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危险期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单侧多房性肾囊肿7例报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