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移植术后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危险期研究 |
|
40 d,平均34.5 d。统计急性排斥反应及其治疗、抗生素、留置导尿管、高血糖等与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谱及发生率的关系。 1.2 尿液取样及尿路感染诊断标准 术后第1、3、5、7、9、11、14、17、20、23、26、29 d各作尿液培养,标本经精密尿袋中标本取用孔采取或常规清洁尿道口后取中段晨尿,立即送培养,如培养出菌落≥105/ml,诊为尿路感染。 2 结果 2.1 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76例肾移植患者中共有30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39.5%。各送检日尿路感染发生率如下(术后天数/感染例数,括号内为发生率):1/0(0),3/1(1.3%),5/5(6.6%),7/9(11.8%),9/7(9.2%),11/8(10.5%),14/5(6.6%),17/4(5.3%),20/1(1.3%),23/3(3.9%),26/2(2.6%),29/0(0)。其中术后5~17 d内发生尿路感染24例,占总数的80.0%。 2.2 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谱 共分离出45株尿路感染病原菌,其中真菌16株,占35.6%;肠杆菌14株,占31.1%;不发酵菌9株,占20.0%;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6株,占13.3%。详见表1。
表1 感染病原菌种类构成比
病原菌 菌株 构成比(%) 念珠菌 10 22.21
其他真菌 6 13.33 阴沟肠杆菌 4 8.89 坂崎肠杆菌 1 2.22 聚团肠杆菌 1 2.22 大肠杆菌 1 2.22 枸橼酸杆菌 4 8.89 肺炎克雷伯菌 3 6.78 醋酸钙不动杆菌 3 6.68 脱硝产碱杆菌 1 2.22 绿脓杆菌 2 4.44 洋葱假单胞菌 1 2.22 嗜麦芽假单胞菌 1 2.22 类鼻疽假单胞菌 1 2.22 粪链肠球菌 4 8.89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4.44
2.3 急性排斥反应及其治疗与尿路感染 本组病例中有1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均经大剂量甲基泼尼松或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后逆转,其中发生尿路感染13例,占86.7%,12例为真菌感染,8例为混合感染。应用甲基泼尼松或ATG≥5 d者10例,均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 2.4 抗生素与尿路感染 本组病例术后均应用罗氏芬(2 g/d)预防感染,应用≥7 d者10例,8例发生尿路感染,其中真菌感染6例,肠球菌感染3例,混合感染4例。 2.5 留置导尿管与尿路感染 本组病例术后留置导尿管4~7 d,平均6.8 d,期间发生尿路感染10例,8例为肠杆菌科菌感染,2例为真菌感染,4例为混合感染。 2.6 其他 术后曾有血糖升高史者18例,10例发生尿路感染,9例真菌感染,4例混合感染。假单胞菌感染5例,均在应用免疫抑制剂≥7 d后出现。 3 讨论 3.1 肾移植术后医院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近年来由于肾移植后多种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手术技巧和术后监护的日益完善,医院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谱出现了新的特点。80年代国内资料显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中肠杆菌科菌约占51.6%,其中大肠杆菌约24.4%,不发酵菌(均为绿脓杆菌)约9.7%,无真菌感染〔1〕。本组资料与其有明显变化:①真菌占35.6%,居病原菌首位。有报道肾移植后医院真菌感染率可达40.47%,占医院病原菌的53.12%〔2〕。可见真菌感染较为普遍。真菌中以念珠菌引起者多见。念珠菌常可由于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等医源性因素间接或直接地侵入泌尿道,同时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及大剂量激素等药物致血糖升高等都可使宿主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而第3代头孢菌素的长期应用(≥7 d)更使真菌感染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本组资料显示急性排斥反应及其治疗、较长期的广谱抗生素应用及有血糖升高史者均较易发生真菌感染。因此,减少或缩短医源性操作,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积极有效地监测和控制血糖,规范地应用抗生素是预防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②肠杆菌科菌占31.1%。阴沟杆菌、枸橼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常见的感染菌种,而大肠杆菌仅2.2%,已较少见。此与非肾移植患者有明显差异。本组在留置导尿管时分离出肠杆菌科菌8株,占肠杆菌科菌总数的57.1%(8/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合并尿道肉阜的诊治 附107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双J管内引流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