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合并尿道肉阜的诊治 附107例报告 |
|
胱三角区轻度充血。切除的肿物送病检,报告均为尿道肉阜。 上述情况同时符合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及尿道肉阜的诊断,因尿道处女膜融合症为原发病,故诊断为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合并尿道肉阜。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截石位,用盐酸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约2.0 ml作尿道及处女膜间局部浸润麻醉。蚊式钳提起尿道肉阜,另一钳钳夹肉阜基底部,用3—0肠线在钳下尿道肉阜基底部下方缝扎,切除缝线上方尿道肉阜。在尿道外口阴道口间作一长约2.0 cm的横行切口,钝性分离至阴道粘膜下层,深约1.5 cm,用3—0肠线作切口纵行全层间断缝合,使尿道外口阴道口间距>1.0 cm,以保证术后局部水肿消失,间距稍缩短后仍>0.5 cm。若尿道外口变小,则用组织钳扩张,修剪突入尿道口的粘膜及前庭组织,以使尿道外口无狭窄、梗阻。一般不必留置导尿管。术后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温热坐浴。1个月内避免性交。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术后无复发;好转:症状减轻,经再次手术及辅助治疗后痊愈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症状无缓解,经再次治疗疗效不佳。 2 结果 107例中,痊愈86例,占80.3%;好转17例,占16.0%;无效4例,占3.7%。其中95例经1~2年随访,随访率为88.8%。 3 讨论 尿道肉阜及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均为女性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以前的国内外文献中被分别论述。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常并发尿道肉阜,只是前者易被后者掩盖而被忽视或遗漏。治疗上若仅作尿道肉阜的处理,而未延长尿道外口与阴道口间距,则疗效欠佳。以往分别治疗尿道肉阜及尿道处女膜融合症的术式操作过于复杂,创伤大,或需作多个切口〔2〕,多数要留置导尿管。笔者根据该病的特点及手术目的,设计了局麻下尿道肉阜缝扎切除并尿道外口阴道口间距延长术,既较彻底地切除了尿道肉阜,又使尿道外口阴道口的间距>0.5 cm〔3〕,恢复了尿道外口的正常解剖位置,消除了发病原因,取得了治疗效果。该法只需局部麻醉,方法简便,容易掌握。手术引起的局部解剖变化不大,损伤小,出血极少,患者恢复快,可在门诊治疗。在86例未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中,59例于手术当天症状明显缓解,而留置导尿管者需在拔除导尿管2 d以后症状才开始缓解。因本术式尿道外口创面大部分<1/2尿道周径,术后5 d左右即可痊愈,而导尿管的留置是一种不良刺激,所以一般不需留置导尿管。 本组好转病例多为早期手术经验不足时的患者,经分析发现,17例中有2例为术后尿道外口缩窄,经再行尿道外口扩张后治愈。嗣后常规在手术结束时用止血钳扩张尿道外口后,未再出现类似情况。3例因尿道肉阜切除缝扎过浅复发,经再次尿道肉阜深部缝扎或电烙后治愈。1例术后尿道外口被纵行缝合的前庭组织覆盖,将覆盖的前庭组织切除或电烙后症状消失。5例合并其他疾病如阴道滴虫、肾盂肾炎等,经适当治疗后症状缓解。提示施术前应对患者作必要的辅助检查,发现合并其他疾病,应作相应治疗。另6例原因不明。 根据对本病的处理经验,笔者认为:①尿道处女膜融合症患者性交时尿道外口被推入阴道内,使尿道外口易受损伤及污染〔4〕,成为尿道肉阜的病因之一;②尿道处女膜融合症为原发病,而尿道肉阜为继发病,尿道肉阜的刺激及尿道外口阴道口的间距过短是该病引起临床症状的直接原因,而由此引起的膀胱炎、尿道炎则是次要原因。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是彻底切除尿道肉阜,将尿道外口阴道口的间距延长至>0.5 cm,使尿道外口的口径>0.8 cm,无阻碍物。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成人输尿管囊肿11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肾移植术后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危险期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