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先天性前尿道瓣膜3例报告 |
|
年前曾在外院诊断为后尿道瓣膜作内切开,术后排尿症状无改善,右上尿路积水亦无变化。于1995年7月转诊我院。IVU示右肾、输尿管扩张积水,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发现膀胱呈宝塔状,严重小梁增生,多数假性憩室形成,右输尿管返流Ⅲ度,后尿道及球部尿道扩张,在阴茎部尿道距外口约5.0 cm处有一梗阻,怀疑前尿道瓣膜行尿道镜检,证实在距外口5.0 cm处尿道腹侧有一瓣膜,占据尿道内腔2/3。两处切开瓣膜,置导尿管15 d,拔管后排尿好,尿流率正常。 2 讨论 先天性前尿道瓣膜临床上罕见,发生率仅为后尿道瓣膜的1/7〔1〕,常发生于阴茎、阴囊交界处。有人认为它是尿道粘膜的皱襞肥大,可伴有或不伴有尿道憩室。本组3例瓣膜均位于前尿道腹侧壁,瓣膜占据尿道内腔3/5~2/3不等,无憩室,但均发现瓣膜近端尿道腹侧壁呈局限性向外膨出,致该段尿道腔呈非均匀性扩大,与其他原因机械性梗阻所致近端尿道腔均匀性扩张不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前尿道瓣膜近端尿道腹侧壁局限性改变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而非梗阻的继发性改变。 根据临床症状、膀胱尿道造影和尿道镜检查,本病诊断不难。早期临床表现为尿流变细、点滴状,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多,尿频或充盈性尿失禁,尿后滴沥不尽等。如合并尿道憩室则排尿时阴茎阴囊交界处出现包块,挤压包块有尿滴出。梗阻严重者发生上尿路损害,可出现腰部包块甚至引起尿毒症。 Rushton等〔1〕报道3例前尿道瓣膜,认为膀胱尿道造影是确立诊断的最佳方法,可显示瓣膜的位置、膀胱形态和容量,还可了解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IVU则可了解双侧上尿路情况。本组3例中只有2例进行膀胱尿道造影,仅1例提示前尿道瓣膜的可能。3例均通过尿道镜确立前尿道瓣膜的诊断。尿道镜观察前尿道瓣膜有如下特点:瓣膜位前尿道腹侧壁,呈“城墙”样突入尿道腔,但不影响镜鞘的通过,近端尿道腹侧壁有局限性向外膨出,尿道腔呈不规则扩张。对于没有合并憩室或膀胱输尿管返流等梗阻性继发病变的前尿道瓣膜的诊断,尿道镜检较膀胱尿道造影更有意义,理由有:①目前国内电视下造影的条件尚不普及;②小儿造影时不易合作,因此很难获得理想的造影结果;③尿道镜检可直视下观察病变,在确定有瓣膜存在时还可同时作内切开,达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目的。 本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本组3例患者均经尿道作瓣膜切开,效果满意,继发的输尿管返流在下尿路梗阻解除后可自行消失。如果患儿一般情况差,肾功能受损严重又合并有尿道憩室、感染者,宜先行尿液分流以挽救肾功能,情况好转后再作瓣膜和憩室切除。
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泌尿外科(长沙,410008)
参考文献 1 Rushton HG,Parrott TS,Woodard JR,et al.The role of vesicos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anterior urethral values in neonates and infants.J Urol,1987,138:107~109 2 吴阶平,马永江主编.实用泌尿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97~97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闭合性尿道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先天性巨输尿管症 附10例报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