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小板在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及诊断中的作用 |
|
yndrome. Key words:Embolism; Fat; Aggregation platelet▲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创伤、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它是由多种化学介质、多种细胞成分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急性炎症过程。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在脂肪栓塞综合征中凝血系统有异常改变[1,2],而它在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如何?值得深入研究。笔者在脂肪栓塞综合征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血小板在其发病中的作用,以便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及模型建立 刮取同种异体犬的四肢长骨骨髓,37℃恒温箱孵育 30 min,以3 000 r/min 离心10 min,上清液即为骨髓脂肪,于-80℃冰箱冷藏待用。选择健康杂种犬7只,雌雄不限,体重 15~18 kg。将冷冻保存的骨髓脂肪用水浴复温至 37℃后,经犬股静脉缓慢注射(0.7 ml/kg),使其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观察时间48 h。 二、观察指标 1. 动脉血氧分压:在骨髓脂肪注射前(0 h)和注射后4,12,24,48 h,抽取肝素抗凝股动脉血,用 ABL520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 2. 凝血相指标:在骨髓脂肪注射前(0 h)和注射后4,12,24,48 h,抽取周围静脉血分别测定:(1)血小板计数: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K2EDTA)抗凝,用 F800自动分析仪测定;(2)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时间:以质量浓度为 38 g/L的枸橼酸钠抗凝,用ACL 3000型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3)3 P试验:以质量浓度为 38 g/L的枸橼酸钠抗凝,分离出血浆后,加入质量浓度为10g/L的硫酸鱼精蛋白,在日光灯前观察结果。 3. 血小板聚集试验:在骨髓脂肪注射前(0 h)和注射后4,12,24,48 h,抽取周围静脉血,以质量浓度为 38 g/L的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后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缺血小板血浆(PPP),加入诱聚剂二磷酸腺苷(ADP),在PAM-2型血小板聚集仪上做聚集试验,计算 10 min最大聚集率。 4.组织学检查:于栓塞后 48 h处死动物,取肺组织行大体标本观察,冰冻切片油红O脂肪染色和石蜡切片HE染色,电镜观察。 三、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进行F检验。
结 果
1. 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栓塞后呈进行性下降,栓塞 12 h后 PaO2显著低于栓塞前水平(P<0.01)。见表1。
表1 犬脂肪栓塞前后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
栓塞前后时间(h) 犬数 PaO2(kPa) 0 7 12.65±0.32
4 7 9.98±0.37 12 7 8.83±0.35* 24 7 7.71±0.42** 48 7 5.82±0.44**
与栓塞前比较:*P<0.05 **P<0.01
2.凝血相指标:血小板计数在栓塞后也呈进行性降低,栓塞 12 h后血小板计数较栓塞前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3P试验在栓塞后则无显著变化。见表2。
表2 犬脂肪栓塞前后凝血系统的变化(±)
栓塞前后时间(h) 犬数 血小板计数(×109/L) 纤维蛋白原(g/L) 凝血酶原时间(s) 3P试验阳性率 (%) 0 7 278±35 2.81±0.33 14±5 29
4 7 212±24 2.82±0.38 17±4 43 12 7 141±13* 2.88±0.41 17±3 57 24 7 124±28** 2.55±0.31 18±4 43 48 7 72±4** 2.50±0.30 17±3 43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新型钙增敏剂MCI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脊髓缺血损伤模型及行为学的实验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