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 |
|
teoblasts in the primary callus, bone cells in fracture ends and chondrocytes expressed BMP. After the expression completed, BMP and TGF-β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chondral matrix and granulation tissues. The bFGF was mainly distributed around non-active mesenchymal cells in the granulation tissues. Conclusions BMP, TGF-β and bFGF possessed their ow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cooperatively modulated proliferation of osteogenetic cell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hondrocytes and osteoblasts for fracture healing. Key words:Fracture healing; Cell factors; Expression▲
骨折修复是一个复杂的骨再生过程,其组织学过程伴随着复杂的生物学调节机制。大量细胞因子在不同的骨折修复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调控骨再生过程。既要保证骨原细胞(osteogenetic cell)的来源和数量,又要使骨原细胞适时地转化为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最终完成骨折修复[1]。有关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的体外实验研究较多,而在原位的研究较少。笔者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观察其在骨折修复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1.模型制作:实验对象为雄性成年新西兰兔,体重2.0~3.0 kg。常规手术方法,在一侧桡骨中段用线锯将骨干锯断,制作骨折愈合模型。 2.动物分组:42只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分别于伤后1,3 d,1,2,3,4周处死,将骨折端及周围组织一同取材。 3.主要试剂:BMP单克隆抗体(第四军医大学);TGF-β、bFGF 单克隆抗体和SP试剂盒(Sigma 公司,美国)。 4.观察方法:取材后标本置入质量浓度为40 g/L的多聚甲醛固定24 h,以质量浓度为200 g/L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脱钙1~3周,石蜡切片厚8 μm。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和BMP、TGF-β、bFG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SP方法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BMP抗体工作浓度1∶300,TGF-β抗体工作浓度1∶300,bFGF抗体工作浓度1∶500。二氨基联苯胺(DAB)方法显色,阳性为棕色。对照以磷酸缓冲液(PBS)代替I抗。
结 果
1.组织学观察:伤后1 d,骨折局部充满血肿,骨端骨膜增厚,细胞增生。3 d时血肿消失,骨膜反应形成原始骨痂,在骨痂外由周围组织向骨折处长入肉芽组织,其中含有大量间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血管。1周时骨膜反应继续增加,骨内膜也有类似的骨膜反应。在肉芽组织中开始有软骨细胞形成。2周时骨折端骨膜反应停止,骨痂不再增加。软骨组织迅速再生,骨折间隙内也有软骨形成。3周时靠近骨端骨痂处的软骨细胞肥大,并开始出现软骨内骨化。4周时软骨大部分已骨化,形成桥接骨痂(bridge callus)。 2.免疫组化观察:伤后1 d,血肿以及血肿中炎性细胞bFGF呈阳性染色。增生骨膜间质bFGF呈阳性染色。此时,无BMP、TGF-β阳性染色。3 d时增生骨膜细胞及骨膜间质TGF-β呈阳性染色。骨端骨细胞TGF-β呈阳性染色。肉芽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以及间质细胞bFGF、TGF-β呈阳性染色。肉芽组织间质bFGF、TGF-β呈阳性染色。1周时原始骨痂成骨细胞、骨端骨细胞BMP、TGF-β呈阳性染色,新形成的软骨基质BMP、TGF-β呈阳性染色。肉芽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以及间质bFGF、TGF-β细胞继续呈阳性染色。肉芽组织间质BMP、TGF-&beta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预弯双钢板治疗肩胛颈骨折的影像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低速弹颅脑伤后脑微循环变化的实验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