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带蒂皮瓣修复鼻部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

.5cm×3cm,最小面积1.5cm×1.5cm;皮瓣血管蒂最长5cm,最短2.5cm;皮瓣蒂宽1.5cm~2cm。皮瓣移植术因皮瓣蒂稍短,皮瓣缝合有张力1例;皮瓣转移后因皮色暗红、肿胀,将皮瓣远端皮下组织剪薄后,作加压包扎缝合2例。
  术后皮瓣出现张力性水泡2例;皮瓣有花斑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1例。其余皮瓣血供良好,皮瓣外形不臃肿,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近似。
1.4 供区情况 供区直接缝合15例,供区需植皮闭合3例。前额皮瓣切取后,皮瓣剥离区皮下留有条状凹陷痕迹,术后3个月~6个月逐渐消失。鼻唇沟供区基本均能直接缝合,患侧鼻唇沟稍有变浅,瘢痕不明显。

2 讨论

  鼻部是基底细胞癌的好发部位。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是恶性程度较低,很少发生转移〔1〕。早期手术切除,有助于本病的彻底治疗。鼻部皮肤和形态任何微小的异常往往是病人极为关注的问题〔2〕。鼻缺损的修复既要注意局部的完整,亦要使其与整个鼻对称、全颜面协调。所以鼻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2.1 重视肿瘤的切除范围 生长在鼻部的肿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组织结构,使得肿瘤切取后的创面修复较为困难。尽管鼻部基底细胞癌的病灶较局限,但按一般肿块切取,不易杜绝切缘有肿瘤组织残留。应沿肿瘤边缘0.3cm~0.5cm切除病灶,深面可达骨、软骨组织,鼻翼部甚至可切取到隐见鼻毛的毛囊组织层。鼻部肿瘤切除后的创面选用邻近带蒂皮瓣覆盖之。切取的肿块要常规送冰冻切片,帮助了解肿瘤性质及切缘情况。
2.2 修复方法的选择 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深浅及邻近皮肤条件,结合患者要求及术者的经验,选择一个合适的手术方案。
2.2.1 鼻唇沟皮瓣是修复鼻部缺损应用较多的皮瓣〔3〕,适用于鼻翼部缺损。该皮瓣色泽、质地与鼻部较为一致,且血供来源丰富,皮内和皮下微动脉血管网密集,并相互交通,其长宽比例可达3~4∶1。切取皮瓣时,先作蒂部皮肤切口,切到真皮下层,向两侧作锐性剥离,掀起真皮瓣,露出皮下蒂,按皮瓣的宽度切开蒂部及皮瓣达深筋膜,随之由远端向近端掀起皮瓣。鼻唇沟皮瓣的蒂不仅可选在上下侧,也可放在内外侧,皮瓣转位更灵活。供区可直接缝合,术后瘢痕不明显,除鼻唇沟稍变浅外,基本保持原形态。
2.2.2 前额皮瓣通常用于修复鼻背或鼻尖部缺损,尤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缺损。同时转移额肌,尚具有填高鼻梁的作用〔4〕。前额皮瓣以滑车上动脉和皮下组织为蒂,皮瓣血供丰富,转位皮瓣内有滑车上神经,术后皮瓣有感觉。此皮瓣的色泽、纹理、质地、厚度与鼻部接近,术后鼻缺损修复区外形不臃肿,后期不收缩、不变形。
2.3 术中注意事项
2.3.1 皮瓣蒂的处理是皮瓣成活的关键 鼻唇沟皮瓣及前额皮瓣均由知名动脉为血供基础,保证了皮瓣具有良好的动脉血供。由于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血管壁张力下降,皮瓣蒂的长度即供区到受区的距离要比常规设计的稍长些,以减轻皮瓣血管蒂的张力。而且要在血管蒂的边缘带有与皮瓣宽度大致相等的筋膜组织,并保持有一定的厚度,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特别是保证伴行静脉的完整性,有利于防止皮瓣术后肿胀、瘀血及坏死。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软
    17例小腿交叉皮瓣移植术术后护理
    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
    一氧化氮对皮瓣成活的影响
    1例疤痕性马蹄足行带蒂皮瓣转移植皮术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小腿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组织缺
    含股外侧皮神经的带蒂皮瓣修复手掌皮肤
    小腿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
    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指端缺损
    小腿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