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梗阻围手术期处理 |
|
血浆或全血的补给。 3.防治感染和中毒:适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可防止因梗阻时间过长而继发的多种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芽胞杆菌、链球菌等)及细菌毒素的产生。一般选用以抗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 4.营养治疗:禁食时间超过2 d即应给予营养治疗。一般按热量125 kJ/(kg*d),氮入量0.2 g/(kg*d)进行全肠外营养,其中糖与脂肪乳剂供能比例以1.5∶1为宜。输注方式以采用全合一营养液经周围静脉输入为佳。 5.对症处理:适当应用镇静剂、解痉剂,麻醉性止痛剂只能在确定手术治疗后使用。 6.非手术治疗:对单纯性、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可试行下列各种非手术疗法解除梗阻:①中医药治疗,如峻泻剂(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等;②经胃管注入生植物油脂;③低压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④经乙状结肠镜插管复位乙状结肠扭转;⑤腹部按摩或颠簸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若症状体征无好转甚至加重,应中转手术治疗。
三、手术治疗
对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除基本治疗外,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对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疝、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梗塞等)、肿瘤、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所致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要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道畅通。
四、术后处理
肠梗阻术后除继续进行术前基本治疗外,重要的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瘘。任何忽略的肠管分离损伤或损伤后修复愈合不全均将导致严重的肠内容物外溢并发症。肠瘘的易发因素主要为肠壁炎性水肿重、缝合不全、远端有梗阻因素以及肠管局部炎症性病理因素。预防的关键即在于术中针对这些因素慎重处理,对修复不满意之处要放置安全引流物。肠内容物外溢后,部分病例即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但也有部分病例先在局部形成一包裹性脓肿,一定时间后再破入大腹腔或穿入邻近肠管形成内瘘;另有一部分病例的肠外瘘并不经过腹膜炎或腹腔脓肿阶段,瘘的内口部先与腹壁切口处粘连,腐蚀切口后直接形成外瘘。肠瘘是一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其预后与瘘的部位、流量、感染能否局限、瘘的类型等有关。引流不畅或感染不能局限者需再次手术处理。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肠外瘘常用手术方法的选择 下一个医学论文: 门诊隆乳术局部麻醉方法的改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