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脊髓手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CSEP 监护的临床研究 |
|
words CSEP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Spinal cord injuries
脊柱脊髓手术中如何及时发现脊髓损伤,判断损伤程度,有效的预防医原性脊髓损伤,杜绝截瘫的发生越来越为重要。1978年Engler[1]首次报道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柱手术中的监护作用,90 年代后国外应用逐渐增多[2,3],但国内至今仍很少有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护的报道[4]。CSEP监测使手术后医原性截瘫发生率由原来的4%~6.9%降至0%~0.7%,较唤醒试验更科学更有价值[2]。作者在系统的实验研究后[5~7],自1995年以来临床应用60例,并结合截瘫Frankel分级提出了临床CSEP监护标准。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2~65岁, 平均39.2岁。病变位于颈段26例,胸及胸腰段(L1及L1以上)34例,所有病例均无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及头颅疾患。疾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硬膜外、髓外硬膜内或髓内肿瘤、蛛网膜囊肿)、颈椎转移癌共26例,胸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硬膜外、髓外硬膜内或髓内肿瘤、硬膜外血肿)、胸椎管狭窄、胸椎结核、胸腰段骨折脱位共29例,脊柱侧弯矫形5例。按Frankel分级术前属B级11例,C级19例,D级12例,E级18例。手术方法:颈椎患者均采用基础麻醉+1%利多卡因局麻,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或椎管内肿瘤摘除术,颈椎椎体切除+骨水泥等。胸及胸腰段患者均经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静吸复合全麻下施行手术,术中同时行血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等监护。行胸椎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管减压或血肿清除术,经胸膜外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路减压骨折块复位RF系统或Steffee钢板固定术,Harrington加Luque棒脊柱侧弯矫形术等。
(二)CSEP监护方法:采用Cantata(TM) 体感诱发电位仪,按国际脑电图学会制订的系统,对颈段手术患者,将记录电极放置在对侧头皮C3 或C4 点,参考电极放置在FPz点,对C6-7椎间盘部位以上病变者将刺激电极放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对C7椎体及C7-T1椎间盘病变者将刺激电极放在腕部刺激尺神经。而对胸及胸腰段患者,将记录电极放在Cz 点,参考电极放在FPz点,刺激电极放在踝部以刺激胫后神经[8]。极间阻抗<2KΩ,刺激强度以拇指、小指或NFDA8趾微动为标准,刺激频率3Hz,扫描时间100~200ms。麻醉后连续动态监测,直到手术结束,基本波形为P1-N1-P2波,所有患者均以麻醉平稳后CSEP值作为基本标准,根据实验研究结果[5~7]主要观察P1潜伏期和P1-N1波幅变化。
结 果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并结合临床截瘫Frankel 分级,作者制定了临床CSEP术中监护临界值及损伤值,即(1) D、E 级患者术中P1-N1波幅较麻醉后下降不超过50%,P1潜伏期延长不超过70%;(2) B、C 级患者术中P1-N1波幅较麻醉后下降不超过40%,P1潜伏期延长不超过50%;(3) D、E 级患者P1-N1波幅较麻醉后下降超过70%,B、C级患者波幅较麻醉后下降超过60%,说明脊髓已有严重损伤(图1~6)。
图1 T11~12椎管内肿瘤E级,麻醉后波幅 4.16μV, P1潜伏期41.6ms
图2 全椎板切除减压后P1潜伏期缩短(40.8ms), 摘除肿瘤时轻度牵拉脊髓,致波幅下降35%
图3 C5、6脊髓型颈椎病D级,麻醉后波幅1.6μV, P1潜伏期15.2ms
图4 前路手术,电磨潜行扩大并清除椎体后缘增生 骨质时,波幅下降20%,P1潜伏期未变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功率谱和心率变异性联合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下一个医学论文: 国人股骨胫骨髓腔的形态学研究及带锁髓内钉的改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