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太尼在异丙酚诱导期间对脑电双频指数及血压心率的影响 |
|
yl Bispectral index Hemodynamics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可较为准确地反映皮层的功能状态[1]。麻醉诱导期间置喉镜与气管插管后,常引起剧烈的心血管反应[2,3],但对于该期间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变化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异丙酚快速诱导期间,不同剂量芬太尼对BIS和BP、HR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4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手术病人,既往有低血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及预计插管困难者均被排除在外。病人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例。 监测 入室后,监测无创BP、HR、SpO2和PETCO2,用加速度仪监测肌松。四枚脑电银-氯化银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粘贴,Fp-A1、Fp-A2为观察电极。通过Aspect-1000型脑电活动监测仪测定并记录。 麻醉方法 诱导前,以10ml/kg乳酸林格晶体液扩容,吸纯氧3分钟,以30mg.kg-1.h-1持续输注异丙酚,当BIS降至45±5时,调整输注速度使BIS稳定在此范围3分钟后静注维库溴铵0.1mg/kg行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设定VT=10ml/kg,插管后3分钟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在异丙酚输注前,组Ⅰ静注生理盐水,组Ⅱ、组Ⅲ和组Ⅳ分别静注芬太尼2μg/kg、4μg/kg和8μg/kg。 记录SBP、HR基础值以及插管前后每分钟的变化。同时记录使BIS达45±5异丙酚剂量。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双盲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组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行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病人年龄、体重、性别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1)。四组病人SBP、HR、BIS及SEF基础值与诱导前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 SBP和HR 诱导后,四组SBP均有所下降。插管后,组Ⅰ、组Ⅱ的SBP明显升高(P<0.05),组Ⅲ及组Ⅳ升高不明显(P>0.05),组Ⅲ、组Ⅳ与组Ⅱ、组Ⅰ之间有明显差别(P<0.05)(图1)。插管后各组HR均有所升高,组Ⅰ升高最为明显(P<0.05),而组Ⅲ、Ⅳ升高则不明显(P>0.05)(见图2)。
表1 四组病人一般资料(±s)
例数 性别 (男/女) 年龄 (y) 体重 (kg) 身高 (cm) Ⅰ组 10 6/4 30±11 58±7 164±9 Ⅱ组 10 5/5 30±9 60±7 166±10 Ⅲ组 10 5/5 32±11 56±8 163±11 Ⅳ组 10 5/5 29±13 60±7 165±12
与诱导前比较,#P<0.05 与插管前比较,△P<0.05 组间比较,P<0.05
图1 四组病人诱导期间收缩压变化
与诱导前比较,#P<0.05 与插管前比较,△P<0.05 组间比较,P<0.05
图2 四组病人诱导期间心率变化
BIS 异丙酚静注后,约经2分钟后病人进入嗜睡状态,BIS可降至78±6。再经2~3分钟,BIS迅速下降至45±5。各组间BIS、SEF基础值与插管前值无明显差异(P>0.05)。插管后,Ⅰ、Ⅱ、Ⅲ组BIS较插管前明显升高(P<0.05),而组Ⅳ与插管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且低于其余三组(P<0.05)(图3)。
与诱导前比较,#P<0.05 与插管前比较,△P<0.0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定量脑电图监测全麻状态下意识的变化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功率谱和心率变异性联合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