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次静注氯胺酮qEEG的 波特点分析 |
|
lta; ratio. Key words Ketamine EEG
在麻醉中能否以qEEG参数监测氯胺酮(Ket)效能,尚无定论。本研究拟通过对单次静注Ket的qEEG分析来进一步加深认识此药的麻醉性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9例ASAⅠ~Ⅱ级,年龄22~27岁,体重45~65kg(产妇用实际体重减10kg),均为女性,择期肢体手术及产科手术。 方法 术前不用镇静药,入室先予臂丛或硬外麻醉。在手术中予Ket 4mg/kg单次静脉注射(注药用时1~1.5分钟),着重分术前、Ket静注后第5分钟及第20分钟三个时段做qEEG监测并采集各项参数值,行前后自身对照。另外,保持患者心率、血压、SpO2等指标在正常范围。 脑电监护 采用AXON system sentinel-4中枢神经系统监测仪,按国际10/20系统法安置头皮银针电极,阻抗<2KΩ,记录F7、F8、A1、A2导联的脑电功率,Cz′为参考电极,FPz接地,滤波范围0.4~25Hz。参数值存贮每30秒一次。 参数 qEEG的各项参数为连续致密谱阵(DSA)、绝对功率(ABS)、相对功率(REL)和90%谱边界频率(SEF90%)等。δ比率、θ比率的计算公式分别是δ/α+β、θ/α+β,反θ比率公式为α+β/θ处理工具为第四军医大学统计教研室编制的SPLM统计软件。 统计分析 各项参数值做统计学处理,先做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不齐者,取对数作变量代换。然后,比较各时段、各参数间有无差异,用团体t检验查其显著性。
结果
全组患者给药后除有一过性呼吸抑制及心率、血压升高外,一般情况平稳。约在13~20分钟时初醒,但对外部指令反应差。 qEEG各参数变化如下。 REL 术前各导联均以α波为主,θ波成份最小。但给药后5分钟至20分钟均以θ波为主(图1-1,1-2,1-3)。 δ比率 术前(KP)处于低比率状态,给药5分钟(K5)后比率显著上升(P<0.01),第20分钟(K20)时比率回落,其中F7、F8导联已与术前无显著差异(图2)。 θ比率 术前(KP)为低θ比率,给药第5分钟(K5)时比率骤升,20分钟(K20)时回落不显著,维持时间长于δ比率。而反θ比率可见术前的快波比率在给药第5分钟时骤然崩解,第20分钟时仅略有上升趋势(图3)。
图1 相对功率(REL)变化趋势图
图2 示给药后5min时δ比率上升显著但20min后δ比率显著回落
图3 示各导联反θ比率说明快波骤然崩解且20min后仍未恢复
讨论
早期论述Ket兴奋延髓和边缘系统而抑制丘脑,对脑干网状结构激活系统的影响很小,感觉的传入冲动可达大脑皮层,但皮层不能对其信息作出明确的解释,所以称此为“分离麻醉”[1,2]。这种现象在脑电监测中常表现为给药后大脑仍以兴奋的快波为主,脑电功率无明显改变。有文章报道随着Ket的静注引起β节律加快而δ波功率减低[3],SEF与基线频率相比无显著差异[4]。总之,目前仍没有找到监测Ket效能的qEEG指标。 本临床研究发现:(1)Ket麻醉后θ波的变化很有特点,在麻醉后5分钟θ波骤然抬升达最高值,至20分钟时仍持高不下,这种变化与其他一些麻醉后以δ波为主或出现爆发性抑制的药物有很大不同。(2)鉴于此,我们尝试性地分析了θ比率,发现它与δ比率的变化各有特点。δ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较为一致,呈现为患者约20分钟的由清醒→麻醉→初醒这一临床变化,图2可见δ比率在麻醉前处于低水平(清醒),麻醉后5分钟增至最高(麻醉加深),到20分钟时又明显下降(初醒),并且在F7、F8导联已接近术前水平。这一变化也与Ket分布半衰期(t1/2α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咪唑安定和 或氯胺酮全麻诱导的临床效应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定量脑电图监测全麻状态下意识的变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