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阴囊纵隔血管蒂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 |
|
张志超 陈礼祥 周四维
我们采用带蒂阴囊纵隔皮瓣成形尿道、阴茎背侧皮片腹侧转移、并使新尿道口位于阴茎头正常位置一期修复尿道下裂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年龄6~14岁,阴茎及阴囊型各2例,阴茎阴囊型8例。无其他先天性畸型及合并症。 1.2 手术方法 取截石位,行经会阴后尿道造瘘。于阴茎腹侧离冠状沟0.5 cm处作一平行切口,在阴茎腹侧正中作直切口并环绕原尿道口切开皮肤及阴茎筋膜,显露白膜,并于两膜间向两侧及近端充分游离全层阴茎皮肤,切除正中纤维索带和尿道末端两侧的挛缩筋膜,使阴茎松解及伸直。阴囊纵隔血管蒂皮瓣的形成:根据松解后的阴茎长度设计皮瓣切口。于阴囊正中切开,形成长5.0~7.0 cm(包括尿道口在内),宽1.0~1.5 cm的舌条形皮瓣,切开一侧阴囊皮肤及肉膜,分离出游离的纵隔,可见纵隔血管丛。以相同方法作对侧的切口,将血管皮瓣提起,近端抬起,以翻转后腹侧无张力为度。尿道成形:用导尿管作支架,皮瓣包绕尿道,两层内翻相对,用5-0丝线缝合皮肤及肉膜层,针距2 mm。原尿道口用三角皮瓣包裹缝合。形成的尿道固定于阴茎腹侧两海绵体之间的白膜上。转移阴茎皮片:于冠状沟水平将游离的皮片切开一个和阴茎周径大小相应的孔洞,套过阴茎头,孔洞远侧覆盖阴茎腹侧,洞缘与冠状沟切口缘缝合,并缝合封闭阴囊创面及阴茎皮肤。尿道口成形:于皮管口两侧切开皮肤达阴茎头尖端,使这块矩形的尿道板留作尿道末端的后壁,并在阴茎头与海绵体白膜间分离,使阴茎头向两侧翼状展开,背侧不分离。将阴茎头分离后用3-0丝线作2~3针褥式缝合。 2 结果 本组12例中,10例一期修复成功,术后均正位排尿,其中2例出院后出现尿道口狭窄,尿道口切开2 mm后排尿通畅。2例阴茎头下方形成小瘘口,经按压排尿后1例愈合,另1例尿道口仍位于阴茎头下腹侧冠状沟处。术后随访1~2年,全部排尿通畅,未见并发症。 3 讨论 本术式对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最为适宜,其次为阴茎型及会阴型。其优点为:①皮瓣包含肉膜,血运丰富,不受皮瓣长度的限制,不易发生并发症。②阴囊中线两侧为无毛区,并因其取材方便,弹性大,可满足尿道成形的长度。③新形成的尿道在白膜与皮瓣之间,尿道腹侧多一层皮肤,故尿道腔宽大,且新形成的尿道固定于两侧的缝线和阴茎皮肤缝线不在一条直线上,可防止尿瘘及狭窄。④保留阴茎头三角皮肤,新尿道外口末端皮瓣与阴茎腹侧缘缝合,可防止环形的瘢痕狭窄。⑤阴茎皮肤完整保存,一般不需要阴茎背侧减张切开,故背侧光滑。 采用阴囊纵隔皮瓣,其组织来源同尿道上皮有相似之处,手术设计容易,方法易于掌握,并能充分保证形成的新尿道的血液供应,具有较好的愈合力,因此成功率高。
作者单位:张志超 陈礼祥 武汉市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武汉,430060) 周四维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半月线腹膜外入路在上尿路上皮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2例重复肾误诊为肾上极囊肿的经验教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