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癌细胞c |
|
的表达、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从分子水平揭示肾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评价其临床进展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 1985~1995年手术切除的肾癌石蜡标本52例,作为实验组。男36例,女16例,年龄20~71岁,平均58岁。其中透明细胞癌31例,颗粒细胞癌4例,混合细胞癌17例。癌旁正常组织14例,作为对照组。 1.2 试剂和仪器 c-myc的抗体、ABC试剂盒、FITC-IgG均为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流式细胞仪及其计算机分析系统为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 1.3 方法 免疫组化:石蜡标本常规脱蜡,入水,微波炉250 W,10 min抗原修复,加入抗体,DAB显色,苏木素复染。以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以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流式细胞技术:标本脱蜡,消化,制成7×106/ml的单细胞悬液。其中一份标本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体,另一份用RNA酶消化,DNA染色。由计算机根据流式细胞仪所测数据和图形,测出阳性细胞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均由STATISTICA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2.1 c-myc在正常肾及肾癌组织中的表达(表1)
表1 c-myc表达的阳性率
%
标 本 例数 胞浆 阳性率 胞核 阳性率 总阳 性率 正常肾组织 14 0 14.29 14.29
肾癌组织 52 55.77 21.15 76.92
肾癌组织表达的总阳性率高于正常肾组织,χ2=18.04,P<0.005 c-myc在正常肾组织分布于胞核,在肾癌组织主要分布于胞浆。流式细胞仪定量测量c-myc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在肾癌和正常肾组织中分别为65.45%±29.19%和8.59%±3.66%,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5)。 2.2 c-myc表达阳性率与肾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表2、3)
表2 c-myc表达与肾癌病理分级的关系
%
分级 例数 胞浆表达 胞核表达 总阳性率 G1 13 15.38 30.77 46.15
G2 28 64.29 17.86 82.14 G3 11 81.82 18.18 100
胞浆表达的阳性率G2、G3高于G1,χ2=9.244,P<0.005
表3 c-myc表达与肾癌临床分期的关系
%
分级 例数 胞浆表达 胞核表达 总阳性率 T1 8 25.00 62.50 87.50
T2 26 46.14 19.23 65.38 T3 9 77.78 11.11 88.89 T4 9 88.89 0 88.89
总阳性率各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胞浆阳性率T3、T4期高于T1、T2期,χ2=8.528,P<0.001。 3 讨论 3.1 c-myc在肾癌细胞胞浆中表达的意义 c-myc所编码产物为一种核磷酸蛋白,它介导细胞从休止状态转向增殖状态。c-myc蛋白能与DNA结合,参与转录调节,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裂,抑制细胞分化〔1〕。在我们的实验中,肾癌c-my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均高于正常肾组织(P<0.005),阳性率为76.92%,比Lipponen等报道的87%略低〔2〕。表明c-myc超表达与肾癌发生、发展有关。另外我们观察到,c-myc在正常肾组织的表达分布于核区,而在肾癌组织中只有21.15%分布于胞核,其余分布于胞浆(55.77%)。Janice等〔3〕在直肠癌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现象,而且利用免疫电镜观察到c-myc蛋白主要位于多聚核糖体上。我们认为c-myc蛋白在肿瘤细胞胞浆中积聚可能有以下原因:①c-myc的mRNA或蛋白的结构改变,导致其在细胞浆内稳定性增加,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睾丸纤维性假瘤3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半月线腹膜外入路在上尿路上皮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