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钩槽式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四肢骨折的探讨 |
|
李景煜
[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损伤中四肢骨折的早期急救处理方法,寻找开放性四肢骨折的最理想固定措施。方法 对155例伴有开放性四肢骨折的多发损伤患者,分别采用石膏固定(45例),骨牵引固定(50例)及单侧钩槽式外固定器固定(60例)。结果 采用单侧钩槽式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四肢骨折,不论从并发症,还是从康复时间,都明显优于骨牵引及石膏外固定,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单侧钩槽式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四肢骨折疗效满意。 [关键词]外固定器; 多发伤; 四肢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83(2000)04-0236-02
多发损伤中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沿用传统的方法治疗已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1]。鉴于此,1995年以来,我们对155例多发损伤中的开放性四肢骨折,分别采用石膏固定(45例),骨牵引固定(50例)及单侧钩槽式外固定器固定(60例),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后者在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方面都明显优于前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155例,年龄8~76岁,平均32岁。分成三组:①石膏固定组45例,其中Ⅰ°损伤33例,Ⅱ°损伤12例,股骨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24例,肱骨骨折9例,尺桡骨骨折7例。②骨牵引固定组50例,其中Ⅰ°损伤15例,Ⅱ°损伤19例,Ⅲ°损伤16例,股骨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31例,肱骨骨折6例。③单侧钩槽式外固定器组60例,其中Ⅰ°损伤15例,Ⅱ°损伤23例,Ⅲ°损伤22例,股骨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39例,肱骨骨折8例,尺桡骨骨折6例。 二、固定方法 石膏固定:7例先行手术复位,38例先采用骨牵引,再行石膏固定,但均开窗换药。 持续骨牵引:股骨骨折选用髁上,桡、尺骨骨折选用尺骨鹰嘴,胫腓骨骨折选用跟骨牵引。 外固定器固定:穿骨针(斯氏针或螺纹针)必须高温消毒,外固定器、电钻或手摇钻可置熏箱内备用。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先用手法矫正旋转或成角畸形,准确标定穿针部位,原则上应在创面区外进行,穿骨针应与骨折端或关节面的距离不少于2 cm,每个骨折节段至少钻入2根骨针,每根穿骨针应穿入骨骼横断面中部,并稍穿越对侧骨皮质,所有穿骨针应尽量避开血管神经,小腿以前内侧进针为最佳。全部穿骨针钻入完毕后,将外固定器粗略地固定在穿骨针上,外固定器应距离肢体皮肤有足够的空间(2~3 cm)。既可防止皮肤受压,又便于创面处理。距离太大会影响固定器的稳定性,且给伤员活动带来不便。继之进行X线拍片,如对位对线不甚理想,可通过增加垫片来进行调整,直至满意为止。最后拧紧螺母,使骨折牢靠地固定于最佳位置。对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应进行彻底清创处理,尽可能在不破坏骨膜的前提下,将骨折片于直视下排列整复,再行外固定器固定。 三、治疗效果 将三组并发症、疗程长短和愈合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者明显优于前者(表1、表2)。单侧钩槽式外固定器固定组,拆除固定器时间为2~5个月,平均2.5个月。8例固定针部位松动,8例出现针道轻度感染,但无骨髓炎发生,开放性创面多在2~3周愈合。随访所有肢体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表1 三种疗法并发症的比较
石膏固定组 例数(%) 牵引固定组 例数(%) 外固定器组 例数(%) 骨髓炎 4(9) 0(0) 0(0)* 截 肢 2(4) 0(0) 0(0)* 延迟愈合 4(9) 1(2) 0(0)* 畸形愈合 4(9) 1(2) 0(0)* 关节僵硬 30(67) 25(50) 0(0)*△ 针眼感染 0(0) 8(16) 8(13)*
注:*与石膏固定组相比P<0.05;△与牵引固定组相比P<0.001 表2 三种疗法康复效果比较
关节开始活动时间(d)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 平均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d) 石膏固定组 110±9.0 116±10.8 70±7.0 138±10.6 牵引固定组 76±7.2 91±8.8 60&plu[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Bridle手术治疗小儿轻度痉挛性脑瘫足畸形 下一个医学论文: 膨胀吸脂术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