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变34例,其中室间隔缺损14例,房间隔缺损9例,二、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法乐四联症2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病变、主动脉瓣下狭窄,SBE主肺动脉赘生物形成各1例。动脉导管结扎后再通2例。
  二、手术方法
  1.经左后外侧切口PDA结扎术69例,其中11例儿童经胸膜外途径进行。
  2.经左后外侧切口PDA切断缝合14例。方法:游离动脉导管后,分别两端各钳夹2把potts钳,切断导管,松开靠断端的potts钳,0/4 prolene线连续缝合两断端。
  3.经正中切口切开心包后,在心包返处折游离PDA结扎5例。
  4.体外循环下直视闭合PDA开口29例,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后,立即切开肺动脉,用手指堵住PDA的开口,继续转流降温,在深低温(25℃~20℃),低流量(5~10 ml/kg.min)下缝闭或补片修补PDA开口。
  三、治疗结果及并发症
  手术死亡2例,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另1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1年右心功能不全死亡。喉返神经损伤2例,1例为永久性,另1例为暂时性,2周后恢复。无大出血灌注肺及脑气栓发生。余病例随访1个月至10年,未发生动脉导管再通,均治愈。

讨  论

  一、手术时机:动脉导管未闭理想手术年龄为3~7岁[1],但婴幼儿如有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趋势,临床有难以控制的心衰或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并发肺血减少的紫绀型心脏病如法乐四联症,三尖瓣闭锁等,PDA的存在能增加肺循环血流量,有利于肺动脉发育,改善缺氧,不宜在根治术前闭合动脉导管,相反在婴儿期还要使用PGE1等药物保持动脉导管开放,推迟至同期根治畸形。
  二、手术方法选择:我们最常用方法为经左后外侧切口结扎PDA。此方法简单、安全、可靠。适用于管型导管,直径<1.5 cm,无明显肺动脉高压的病例。对69例结扎导管随访,未发生导管再通。对11例年龄<6岁儿童采用经胸膜外结扎PDA,由于未进胸,避免了胸膜腔的污染及肺脏机械性损伤,对呼吸影响小,减少了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尤其适用于婴幼儿PDA结扎术。有文献报道经胸膜外结扎PDA可不放置引流管[2],但由于胸膜外剥离面较大,本组1例发生胸膜外积液,术后出现高热,经穿刺后好转,因此我们认为还是应放置引流管,术后可早期拔除。对14例直径>1.0 cm的PDA,采用导管切断缝合法,效果确实,且绝无再通可能,但此法有出血及喉返神经损伤危险,操作要求仔细、认真。本组发生1例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对于伴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直径>1.5 cm的粗大PDA,年龄大,疑有动脉硬化或导管钙化、导管结扎后再通或动脉瘤形成、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动脉导管,多数医生主张在体外循环下处理导管[3,4]。本组有此类PDA 5例,导管再通2例,瘤型导管1例,粗大导管伴肺高压1例,SBE主肺动脉赘生物形成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修补。对34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变病例,有5例分期手术,早期有4例并发VSD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例,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进行分期手术。后期1例15个月患儿,为小室缺,大导管,存在肺动脉高压及心衰,由于同期体外循环手术根治风险较大,考虑其分流量以PDA为主,行分期手术,先胸膜外结扎PDA,控制心衰,2年后行VSD修补。余病例均同期根治。同期手术减少了病员痛苦及经济负担,明显优于分期手术,条件允许情况下,原则应同期手术。有下列情况可分期手术:(1)PDA较粗大,合并心内畸形同时并存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离断;(2)婴幼儿PDA粗大分流为主,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心衰明显,估计体外循环手术风险大;(3)小型室缺有自行闭合可能者[4]。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带磁头双J导管的临床应用
    心肌局部缺氧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研
    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颈动脉的实验研究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普勒波形的临床分
    237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手术治
    颅外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腹膜后径路与经腹腔行腹主动脉手术的对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术期血清肌钙蛋
    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软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