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ified very well on T1W and PDW images. Conclusion The phased-array coil has the feasibility of identifying the components of plaque, and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unstable plaque and monitor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plaque.
Key words: arteriosclerosis; endarterectom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易破裂而出现临床症状,而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即使未引起严重狭窄,也可因破裂引起脑卒中。斑块的稳定性与病理成分有关,因此应用无创影像学的方法客观显示斑块的成分,有助于进一步合理筛选适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病人,也可用来评价降血脂药物的疗效。本研究初步探讨磁共振影像与斑块病理成分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1年2月~2005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人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50~79岁,平均 (61.8 ± 9.1) 岁。共24侧血管,其中左侧14例,右侧10例。
1.2 仪器设备Signa 1.5T磁共振成像仪和特制的颈部相控阵线圈 (GE公司),eFilm 图像理软件 (eFilm 医学公司)。
1.3 体内、外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检查 病人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应用GE公司1.5T磁共振及特制的相控阵线圈,病人仰卧位,将线圈置于颈部两侧,先进行2D TOF扫描大体判断斑块位置、范围及颈动脉分叉处位置。然后对斑块进行轴位T1W、T2W、及质子相 (PDW) 扫描 (表1)。术后将术中取下的动脉斑块标本置于装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玻璃瓶中,水浴加热到37 ℃后进行检查,将线圈同样置于标本两侧,垂直于血管走行方向行轴位检查,参数同术前。少部分标本不能当时检查,于无菌状态置于4 ℃冰箱过夜,第2天再行检查,所有标本均于术后48 h内检查完毕。
1.4 标本处理 检查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标本置于Carnoy固定液中固定4~6 h,50%甲酸脱钙,垂直于标本纵轴将标本切成3~4 mm厚的片段,从近端至远端依次编号,并标出颈动脉分叉处,脱水后石蜡固定,每个石蜡块连续切片,厚度4 μm,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1.5 病理切片与磁共振图像的匹配 以颈动脉分叉处及斑块形态作为参照点,将斑块病理切片与体内、体外颈动脉斑块MR影像相匹配,观察斑块中陈旧出血、血栓、纤维组织、脂质、钙化的T1W、T2W及PDW影像学特点。
2 结果 (表2,图1)
体外斑块MRI检查结果与体内检查结果相符合,MRI对斑块中钙化及纤维组织的分辨能力最高,可以分辨厚纤维帽,其次对部分脂质及机化血栓也可以分辨,但对于脂质中混有出血成分的复杂斑块,应用本实验的常规MRI序列难以分辨。在3个序列中以T1W、PDW序列检查效果最好。
3 讨论
近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已经成为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的病理成分及结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